汉滨区基本情况

汉滨区历史悠久,是久负盛名的陕南重镇,史称巴蜀之锁钥,秦楚之关键。历朝建置称谓更迭频繁,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设安康县,取安宁康泰之意,建国后仍设置为安康县,1988年撤县改市,2000年改市为区,隶属省辖安康市。全区总面积3646平方公里,占安康市土地面积的15.5%,其中常用耕地面积43255公顷。全区总人口102万,辖30个镇4个办事处。

汉滨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发达,是成渝、江汉、关天三大经济协作区的中心地带,是连接西北、西南、华中的交通枢纽。境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路形成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襄渝、沪蓉、西康三条电气化铁路,包茂、十天、京昆三条高速公路,316、210国道在此交汇。水运在汉滨区也有一定地位,自古有“小汉口”之称。此外,还开辟有通往西安、武汉的民用航空,安康新机场(富强机场) 即将开工。

汉滨区古称金州,因盛产黄金等矿产而闻名,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区境内已探明的矿藏27种。其中:砂金总储量18105公斤,重晶石矿储量2000余万吨,品位高、品质好;石灰岩储量7754万吨,平均品位49.55-52.18%,熊家山大型金红石矿储量12.28万吨,平均品位2.26-3.19%;石英岩储量700余万吨,其中二氧化硅平均品位在99.5%以上。已开发的重晶石系列产品已成为国内各大油田的重要生产原料。

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景可观。境内河流纵横,沟溪密布,汉江在区境流经110公里,流域面积356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01亿立方米。流经面积在5平方公里以上河沟有210条,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条。全区过境江河容水总量213亿立方米。自产水13亿立方米。汉水及支流穿越秦巴山地,落差大,水能理论蕴藏量达336万千瓦。距城区18公里的火石岩水电站总装机85万千瓦,年发电量28亿度。全区有小水电站85处,电力充足。

汉滨区属南北过渡地带,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区,生物种类繁多,南北荟萃,山货土特产驰名中外。区境内具有经济价值的动植物资源2000多种。资料表明:全省产中药材600多种,这里就有400多种。素有“漆、麻、耳、倍”之乡和“中药材摇篮”的美称。生漆产量居全国之首,蚕桑产量居全省第一,属西北五省(区)的“一枝独秀”。已形成烤烟、黄姜、茶叶、中药材、魔芋、油桐、食用菌、绞股蓝等多种经营基地。其中丝绸、魔芋精粉、皂素是陕西乃至全国的重要生产基地。

汉滨区山清水秀,集南北风光、秦楚文化于一身,旅游资源及文化遗产独具特色。位于城区西南的瀛湖风景区,是西北最大的人工湖,有电站枢纽工程、瀛湖核心旅游区、道教胜地、天柱山等景观。始建于唐代,相传为吕洞宾修炼会仙之地的香溪洞和文武山、蜈蚣山、牛蹄岭景区,组成了陕南最大的道教活动中心。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柳家河遗址、鱼翅遗址、刘家营遗址、白云寺等多处名胜古迹。新建成的安康双龙国际生态旅游区距城区50公里,祥龙谷—龙影壁—青龙寨—双龙溶洞—龙潭瀑布—龙潭峡共5.6公里复合型核心景点建设基本成型,景区内有亿万年前的古溶洞、峡谷、瀑布、古栈道、古寨、古镇、茶园等风格迥异、巧夺天工的魅力景点。

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东汉书法家王戎,为汉中修凿褒斜道告竣书《石门颂》,被书坛推崇为汉隶代表作。清乾隆硕儒董诏,一面从事著述,一面兴办教育,造就一批人才,其中张补山办学堂、印书籍、建考院,文兴一代。

汉调二黄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八岔戏、道情戏、小场子、龙舟风俗、花鼓子、汉江号子、采莲船等传统戏剧、民间音乐、舞蹈、民俗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境内历史文化遗产丰富,新石器遗址、秦汉村落遗址、汉墓、六朝时期墓葬和遗址、唐宋以后的石刻墓葬等古迹分布众多,据统计,有古遗址318处,古墓葬2039处,古建筑429处,石窟寺及碑刻291处。

目前,汉滨区上下正按照“一抓三建一统揽”的发展思路和“舞龙头、走前列、引领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朝着“科学发展、富民强区”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汉滨区,一方开放开发的神奇土地,一方投资创业的理想圣地。

 
 
责任编辑:赵万本  发布时间:2015年3月24日    
 
 
建设与维护:陕西省《网上陕西》编辑部   办公地址: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大院
电子信箱:w8729838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298388
陕IP备05008609号
特别声明:转载使用本站内容,需经本站同意,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