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河镇镇情简介

蜀河镇位于旬阳县太极山城以东53公里处,北倚巍巍秦岭,南傍依依巴山,挟汉江而携蜀河,镇域面积181.5平方公里,下辖22个村(社区),148个村(居)民小组,12183户38382人,境内汉、回民相融,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此都有活动阵地。蜀河镇曾先后被中央文明委、住建部命名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重点镇”;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镇”、“省级重点镇”和“文化旅游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AAA级旅游景区正在申报之中。

蜀河古镇源远流长,自西周以来,曾历经“2郡6县1个巡检司”的历史沿革,从古至今,这个弹丸之地,曾演绎过政治、经济、文化的辉煌历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贸重镇。她地处两省三县交通枢纽,西达川汉,北上关中,南下鄂西,东进中原,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汉江上游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重镇,1956年5月,正式设为蜀河镇,是当时全省县以下四个建制镇之一。现存古迹古居102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点4处,县级文物保护点26处。境内黄州馆、杨泗庙、清真寺、三义庙等明清时期古建筑景态各异;八家巷、乾益巷、永安巷、沈家楼等古街小巷幽深静谧;厘金局、电报局、当铺、钱庄、王公馆和古民居等见证昔日繁荣;水文石刻、千年五指柏、巨象伸鼻、古井甘泉、岩碥城门、村野绣楼等古迹别具一格;船工号子、汉水民歌、花鼓戏、汉剧、皮影戏、蜀河八大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昌盛。

近年来,该镇党委、政府按照“产业富镇、工商强镇、文旅兴镇、生态立镇、宜居古镇”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循环发展、富民强镇”两大主题,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完善集镇功能,努力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集镇建设、保障民生”四大目标。当前,全镇上下正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激情,十足的干劲,抢抓“文旅名镇建设、陕南移民搬迁、白河电站建设、汉江综合整治”四项政策机遇,立足镇情,狠抓落实,奋力建设汉水文化古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经济平稳增长,发展质量提升。实现工业总产值10.053亿元,中小企业营业收入18.4242亿元。个体工商户总数达1596个,7个个体工商户成功实现“个转企”,新增限上企业5家,从业人员9569人。全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000万元,占任务167%。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62万元,占任务105%,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8479万元。年产5000吨一级桐油及油桐产业科技示范基地竣工投产。全镇完成财税总收入 328.8万元,其中两税收入166万元, 实现非税收入17万元,烟叶税145.8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8119元,超县上下达指标(6755元)1364元。

产业建设有效,农民增收加快。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狠抓农村主导产业建设,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一是烟草产业克服烟炉不足等困难,种植烤烟3000亩,实现产量 58.5 万斤,产值662.8万元,税收145.8万元。二是畜牧产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方式,实施产供销一体化经营,建万头养猪场2个,生猪存栏3.57万头,出栏6.55万头。三是农业园区建设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指导园区加快优势主导产业建设。益民现代农业示范园共投资23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总额300余万元。明文苗木花卉生态示范园投资192万元,移栽各类名优珍贵树木13.853万株。四是蔬菜产业蓬勃发展,全镇累计发展蔬菜5184亩,总产量7746吨、总产值2000余万元。五是林下经济实现突破。投资50万元,在郅家湾发展优质皂角种植与林下养殖示范园,栽植优质皂角250亩;在吕关村建设特色油桐产业示范园2500亩。六是全年劳务输出8000人,其中有组织输出3500人,创劳务收入3.5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119元,净增1261元。

统筹城乡发展,集镇规模提升。一是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实行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和农民进城有效衔接的工作方式,4处安置点已调查落实移民搬迁户180户672人。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居住)1187人。二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平稳运行。70套公(廉)租房项目正在进行后期处理。棚户区改造完成150户。三是集镇老街完成20盏仿古路灯安装、700米青石板路面铺设和1200米给排水改造工程。新区路桥工程已完成路面硬化,待上级验收后投入使用。启动新区500米河堤建设。四是水电移民安置到位142户,其中曼湾村43户,沙沟村12户,施家沟13户,施工区安置74户。建成大河南5900平方米活动广场1个。五是扎实推进黄州馆、杨泗庙等景点和古民居修复以及古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黄州馆、杨泗庙一期修缮已全部完工,二期工程建设正在实施。六是累计投入11812.7万元完成了集镇给排水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陕南移民集镇集中安置点建设、公厕改造工程、文化广场、停车场、客运码头建设和景区导览图、中英文对照标牌、街牌、路牌、警示牌、指引牌等17项任务,抢救修复改造古民居201户,在全省文化旅游名镇建设检查中名列前茅,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

民生保障有力,群众幸福感提升。一是义务教育保学控辍、中小学校、幼儿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达标,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中考上线人数分别达到236人和 158人。二是医疗卫生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32216 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征收 18398人201.97万元;城镇居民医保续保完成参保缴费1784人18.724万元。三是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符合率达97.1%,重点对象三查率达97.3%,统计误差率为零;发放奖励扶助资金55万元,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50余万元。该镇2013年度计划生育工作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四是社会保障全面落实。落实“五保户”278人,兑现“五保”资金130.272万元;落实农村低保1183户3181人,兑现农村低保金460.4万元,落实城市低保307户557人,兑现城市低保金460.4万元;发放民政救灾款25万元;落实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169名101.2万元;解决19户贫困家庭临时救助金5.2万元,为城乡低保户、五保户、优抚对象缴纳2014年度合作医疗救助金29.3万元,兑现优抚资金76.11万元,做到了专款专用,应保尽保。五是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电视“户户通”安装到位5608户,全面完成任务。蜀河老年自乐班与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庆“三八”、“元旦”、“五一”、“七一”、“重阳”等大型演出活动6 场次,组织到县文艺调演2次,极大得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六是陕南移民和水电移民有序推进。陕南移民搬迁4处安置点已落实移民搬迁户180户672人,棚户区改造完成150户,推进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1187人,水电移民安置到位142户。

环境治理良好,生态建设卓有成效。按照“靓丽蜀河、畅通蜀河、美丽蜀河”建设的总体要求,狠抓“双创”促集镇品味提升。扎实开展市级卫生集镇创建,调整充实了双创办工作人员,对双创工作实行周督查月通报制度,利用广播、督查文件等形式及时通报工作开展好的单位、个人及个体工商户,全面提升了集镇环境卫生质量。累计投入建设资金480万元,完成了古镇区给排水、街巷改造、路灯安装、公厕改造、环卫设施配备等基础设施建设,集镇硬件设施明显改善。集镇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场)厂正在建设当中。高度重视汉江治理工作,出台了《集镇规划区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制定了汉江蜀河流域建房审批办法,落实了汉江沿岸住户“四自一包”责任,利用无线广播全天候滚动播放倡议书及《管理办法》,引导居民摒弃陋习,主动参与配合汉江综合整治工作,做到建房先建化粪池,垃圾及时装袋入池(箱),生活污水沉淀处理达标后排放,确保江河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效果。该镇2013年度成功创建为市级生态镇。

自身建设加强,行政效能提高。该们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头等大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推进法治、诚信、责任、服务、廉洁政府建设,完善政府工作规则,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1件。扎实开展规范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专项治理。严格按照上级厉行节约有关规定,在镇机关建立打印室1个,公务接待一律在镇机关食堂,节省了支出50%以上。建立了公开承诺栏和督查通报机制。在政府门口建立履职承诺栏,将每位机关干部的姓名、电话和所负责的业务向社会公开,接受咨询和监督。镇上也成立了督查组,不定期深入到各站、办、所进行督促检查,干部作风有效转变。

2014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国家南水北调正式通水的第一年,更是该镇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建设关键的一年。同时,李总理的旬阳之行、陕南移民搬迁、新区河堤建设和县委把该镇定位县域副中心等给蜀河镇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该镇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县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美丽富裕新蜀河目标,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循环发展为途径,以绿色产业为支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以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为重点,以党的建设为保障,着力实施“万米工业长廊、万亩油桐基地、万亩密植桑园、万人下山进镇、培育万名新型农民”的五个万字工程,奋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突破发展,全面打造蜀河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升级版,全面建设县域副中心。

 
 
 
 
责任编辑:赵万本  发布时间:2014年8月29日    
 
 
建设与维护:陕西省《网上陕西》编辑部   办公地址: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大院
电子信箱:w8729838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298388
陕IP备05008609号
特别声明:转载使用本站内容,需经本站同意,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