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安康 > 宁陕县

宁陕县

宁陕县

自然地理
发布时间2019/11/13 浏览量:1982 分享到:

宁陕县位于秦岭中段南麓,东经 108°2′33″—108°56′48″、北纬 33°7′11″— 33°50′38″之间,南北长 80 千米,东西宽 84 千米,北高南低,最高海拔 2 965 米,最低海拔 540 米,为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上游地区。东连商洛市柞水县、镇安县,南接安康市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西与汉中市佛坪县接壤,北与西安市周至县、鄠邑区、长安区为邻。


宁陕地域面积 3 678.53 平方千米,森林面积 505.49 万亩。2007 年底,全县 23 709 户74 510 人(其中农户 15 571 户、61 435 人),分居在 10 镇 4 乡 4 社区 98 村 360 组。有回、满、蒙古、苗、藏、瑶、土家 7 个少数民族。境内 210 国道 134 千米,西汉高速公路 84千米,纵贯县境南北。融入西安、汉中、安康、咸阳等中等城市半日经济圈,有“西安后花园”之称。





第一节 地 质


地层


宁陕县的地层区划,在全省地层表上的位置属于秦岭区,跨及北秦岭分区和南秦岭分区,境内出露地层自震旦系至白垩系均有。其中,震旦系零星出露于江口的冷水沟及旬阳坝附近。白垩系仅在北部皇冠镇的黄草坪有出露。古生界地层,在全县境内广泛出露。


构造


全县大地构造位置属于秦岭准地槽——褶皱系中段,境内地质构造具有多期次、多级别发育特点,褶皱轴总体呈近东西向展布。断裂展布则有多方向性,其走向分三组:近东西向一组纵断层一般规模较大,北东向斜断层和北东向横断层次之。


黄草坪——广货街以北边缘地带,卷入褶皱的地层为前奥陶系秦岭群(Anoan)。县境仅见其南部边缘部分。根据秦岭群片麻岩层内大理石夹层产海百合茎等下古生界常见化石,将褶皱回返期定为加里东期。


黄草坪——广货街以南至花石崖——小川以北地带,是以震旦系——奥陶系为基底,以泥盆系褶皱为主体的构造带。泥盆系总体属向北倾的大型单斜层,倾角一般在 50 度以上,许多地段岩层产状近乎直立。


境内花石崖——小川以南,基底和构造层内部次级褶皱比北带更发育,形态保留更完整。自北而南,有沙坪复向斜、朝阳庙——黄金复背斜、柴家关——懒板凳复背斜、华严寺——长坪复背斜、狮子坝——龙王街复向斜等等。除上述三大褶皱带外,尚有一系列断裂构造形成。断裂构造方向分为东西、北东和北向三组,以前一组和后一组较重要。


东西向断裂。有黄草坪——广货街断裂、花石崖——小川断裂、华严寺——太山庙断裂三条。


黄草坪——广货街断裂。作为北秦岭与南秦岭的天然分界,是一条规模大、切割较深的区域性大断裂。沿断裂带有印支期二长花岗崖体侵入,说明其切割较深。


花石崖——小川断裂。是北部海西褶皱带与中南部印支褶皱带的分界线,对泥盆系的沉积岩相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断裂以北,泥盆系以碎屑沉积为主,岩石化学成分以相对富硅富铝为特征;断裂以南,泥盆系以碎屑——碳酸盐沉积为主,岩石化学成分相对富钙。


华严寺——太山庙断裂。断裂破碎带宽达 40—50 米,沿此断裂带及其南侧,平行断裂和分支断裂甚为发育,总体控制了梅子坡——太山庙一带的花岗伟晶岩墙群的分布,该断裂规模较大,切割也较深,具有基底断裂性质。


岩浆岩


境内岩浆岩分布广泛,岩体出露面积约占全县面积二分之一。北带为黄草坪岩体和江口复式岩体;南带为城关复式岩体、金家山岩体和手扒崖岩体。


在南北两大岩浆岩带之间及其外侧,尚有一系列规模不大的岩脉分布,在梅子坡——狮子坝——太山庙一带,花岗伟晶岩墙成群分布,显示为宽度近 10 千米的花岗伟晶岩体。以梅子坡一带的岩墙规模较大,分异性也较好,为县境内云母和长石矿产的含矿母岩。





第二节 地 貌





宁陕县山岭纵横、沟壑交错,地形复杂。秦岭主脊横亘于北境,平河梁横贯境中,这两大主要山脉构成了本县地形地貌的主要骨架。地形北高南低。地势高差 2 425 米。全县可分为高山、中山、低山河谷三种地貌类型。


高山区


海拔 1 000 米以上的地区,分布在秦岭主脊山脉和平河梁山脉的上中部地带,面积2 184.7 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 59.4%,是用材林的主产区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基地。高山区含新场、皇冠、旬阳坝 3 个乡镇。多为旱坪地,农作物一年一熟,主产洋芋、玉米和杂粮。


中山区


海拔 820—1 000 米的地区,属宁陕中、西部。是长安河、汶水河、蒲河、旬河和池河的上游。含江口、广货街、丰富、太山庙 4 个乡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野生植物种类繁多,林特资源丰富,适应于小麦、水稻、玉米、洋芋、杂粮等农作物生长,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低山河谷区


海拔 820 米以下地区,位于本县南部,分布在长安河、蒲河、汶水河、旬河、池河的下游河谷地带。含城关、汤坪、四亩地、龙王、金川、梅子 7 个乡镇,为北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是本县的粮食和油料主产区。


主要山脉


宁陕县属秦岭南麓山脉,境内主要山脉分布,可分为秦岭主脊山脉、平河梁山脉和南部山脉三个类型。


秦岭山脉主脊的一段东西横贯县境北部。东起黄花岭与柞水交界,由此向西经沙沟岭、秦岭东梁、草垭子、光头山等高峰,西至天华山与佛坪县接壤。是本县与长安、周至、鄠邑区等邻县(区)的自然分界线。


平河梁为第二大山脉,横贯于县境中部偏东。整个山梁由北向南延伸,山势逐渐低缓。皇冠、旬阳坝、太山庙、城关等乡镇的部分村组,分别分布在平河梁四周腹地。


南部山脉分布在县境南端,主要有:


火烧寨 位于龙王镇与石泉县交界处,山顶海拔 1 862 米。


三星寨 位于龙王镇、汤坪镇与石泉县交界处,山顶海拔 1 863 米。


老鹰寨 位于筒车湾镇与石泉县交界处,山顶海拔 1 450 米。


云雾山 位于汤坪镇和龙王镇与石泉县交界处,最高海拔 2 008 米,是县境南部最高山。





第三节 水 文


水系


县境内5平方千米以上流域面积的河流共120条,其中5—10平方千米的23条、11—50平方千米的75条、51—100平方千米的11条、101—500平方千米的8条、501—1 000平方千米的2条、1 000平方千米以上1条,均属长江流域汉江水系,县境内又划为子午河、旬河、池河三个分水系:


子午河水系 流域面积 1 971.3 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 53.6%。其中流域面积在5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沟有 53 条,主要支流有蒲河、汶水河、长安河。


旬河水系 流域面积 1 187.7 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 32.3%。其中流域面积在 5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沟有 41 条,主要支流有江河、冷水沟、竹山沟等。


池河水系 流域面积 586 平方千米,境内流域面积 519 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14.15%。其中流域面积在 5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沟 26 条,主要支流有东河、油房沟、龙王沟、北沟等。


主要河流


汶水河 源于秦岭东梁南麓,主要由金鸡河、西河、两河、五龙河、东峪河、张家沟、朝阳沟、长坪沟等 30 多条小河沟汇集而成。流经新场、皇冠、筒车湾、梅子等乡镇,在西湾与蒲河汇合、在三河口与椒溪河交汇后,汇入子午河,在梅子乡瓦房村的烂柴湾流入石泉县境。平均径流深 370 毫米,径流总量 41 050 万立方米,平均流量 13 立方米/秒,分别比 1987 年前减少 20 毫米、2 252 万立方米和 0.7 立方米/秒。5 月至 10 月为汛期,12月至 2 月为枯水期,最小流量 1.44 立方米/秒。天然林禁伐后,流域内植被恢复较好。2002年至 2007 年,因西汉高速公路沿汶水河修建 68 千米,局部水土流失较重,平均年输沙量为 17.50 万吨,比 1987 年上升了 5.62 万吨/年,占全县总输沙量的 12%。


旬河 源于秦岭中段沙沟岭南麓长安区喂子坪乡大坪村一带,主要支流有蒿沟、江河、冷水沟、月河等。流经广货街、江口,至金川镇的彭家湾流入镇安县境。县境内流域面积 875.5 平方千米。整个流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上游陡急,下游平缓,多形成河谷地带,平均径流深 386 毫米,径流总量 29 915 万立方米,平均流量 9.69 立方米/秒,分别比 1987 前减少了 1 641 万立方米和 0.5 立方米/秒。6 月至 10 月为汛期,比 1987


年前提前一个月,其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的 70%。12 月至 2 月为枯水期,最小流量为 2.06 立方米/秒。流域内植被较差。1998 年始,该流域内因大量采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泥沙输入量大,年平均输沙量为 92.5 万吨,较 1987 年上升 31.57%,占全县总输沙量的 60%。


池河 源于太山庙乡平河梁主峰古桑墩,流经太山庙乡、龙王镇,在龙王镇磨石湾流入石泉县境。主要支流东河发源于镇安县的木王,在太山庙乡东河口汇入池河。整个流域由东河、龙王沟、北沟、妯娌沟、曾溪沟等 24 条河沟汇集而成。县境内流域面积 648平方千米,河道总长 58.3 千米,平均径流深 332 毫米,径流总量 17 220 万立方米,平均流量 5.99 立方米/秒,分别比 1987 年减少 18 毫米、945 万立方米和 0.33 立方米/秒。7 月至 9 月为汛期,其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的 70%,12 月至 2 月为枯水期,最小流量为 0.38立方米/秒。流域内植被良好,泥沙流失量小,年平均输沙量 22.47 万吨,比 1987 年前上升了 8%,占全县总输沙量的 15%。


长安河 源于平河梁南坡颠,由东河、斜峪河、汤坪河、渔洞河、麻庄河等 10 条支流汇集而成。流经城关镇,至汤坪镇青草关处流入石泉县境。该河是县内人口密度最大的流域。最大支流东河,流域面积 135 平方千米。长安河平均流深 356 毫米,径流总量16 282 万立方米,平均流量为 5.1 立方米/秒,分别比 1987 年减少 19 毫米、893 万立方米和 0.26 立方米/秒。2003 年 8 月 29 日,该流域长安河寨沟以下、东河石沟以下以及支流渔洞河、斜峪河一线发生特大暴雨,水流量高达 2 034 立方米/秒。每年 6 月至 10 月为汛期,较 1987 年前提前一个月。12 月至 2 月为枯水期,流域内植被恢复状况较好,泥沙流失量小,年平均输沙量 11.02 万吨,占全县总输沙量的 7%。


蒲河 源于秦岭南坡光头山和天华山一带,由木河、十里河、萝卜峪、九关沟等条河沟汇集而成。流经四亩地镇,在集镇下街流入佛坪县境,至西湾与汶水河交汇后汇入子午河。县境内流域面积 374.5 平方千米,平均径流深 430 毫米,径流总量 16 291 万立方米,平均流量为 5.1 立方米/秒。最大流量在 2002 年 6 月 9 日,为 2218 立方米/秒,重现期为千年一遇。6 月至 10 月为汛期,汛期较 1987 年提前一个月,12 月至 2 月为枯水期,流域内植被恢复好,泥沙流失量小,年平均输沙量 9 万吨,占全县总输沙量的 6%。





第四节 土 壤





宁陕县境内有 4 个土壤类型,10 个亚类,22 个土属,65 个土种。4 个土类是潮土、水稻土、黄棕壤、棕壤。其分布有两个特点:


垂直分布


土壤随海拔的不同而变化,在河道两岸一级阶地上为潮土,在海拔 820 米以下为普通黄褐土亚类和粗骨黄褐土亚类;在海拔 820—1 300 米之间为普通黄棕壤和粗骨黄棕壤两个亚类;在海拔 1 300 米以上为棕壤类,分类有棕壤和粗骨棕壤。


区域性分布


主要是由中小地形水文地质与人工修田造地形成。土壤带域分布由于沟谷的发育,水系多呈树枝形伸展,形成土壤枝形组合。土壤微域分布多缘人为的活动,如部分黄土坡地修成水利梯田、水平梯地或围河滩造地。


潮土 面积 0.42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0.21%,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滩地上。


水稻土 是在长期淹水状态下,经水耕熟化而形成的特殊农业土壤,分布在海拔1 000 米以下的山间谷地,在有水源的山坡人工修筑也有一定面积分布,全县有 1.9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0.58%。


黄棕壤 是县内主要的地带性土壤,分布在海拔 1 300 米以下的广阔地区,全县有164.73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48.03%,植被为常绿针阔混交林,土质黏重,心土黄棕色,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土壤。


棕壤 是暖温带湿润阔叶林和针阔混交地区的地带性土壤,分布在海拔 1 300 米以上的温凉湿润地区,在森林覆盖下表层为枯枝落叶,下层为腐殖质,心土呈鲜棕色,土体疏松,为宜林土壤。全县 175.83 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 51.27%。





第五节 气 候





宁陕地处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地带,四季分明,日照短缺。降雨量各季节分布不均匀,一般年份降雨量多集中在 5 月至 10 月份,占全年 79.6%,7 月降雨量最大,占全年 20.4%。春季少雨,冷暖变化频繁,前期干燥后期潮湿。气温回升快,日平均气温变化幅度大,降水量较冬季明显增多;夏季各月平均气温 20℃左右,其中 7 月 23℃左右,无酷暑,降雨集中在 7、8 月份,暴雨容易造成洪涝危害;秋季天气凉爽,气候变化明显,适年会出现连阴雨;冬季气温较稳定,温冷无严寒,降雨量少,积雪时间短,风向以北风为主。


气温


1988 年至 2007 年,全县年均气温 12.2℃。其中最高为 2006 年,平均气温为 13.3℃,比常年偏高 1.1℃;最低为 1989 年,平均气温为 11.8℃,比常年偏低 0.4℃。气温的月季变化明显,一年之中 7 月份最热(个别年份为 6 月或 8 月),1 月份最冷(个别年份为 12月或 2 月)。极端最高气温 37.4℃(1995 年 7 月 12 日);极端最低气温-16.4℃(1991 年12 月 28 日)。


降雨


1988 年至 2007 年,全县年均降雨量 873.2 毫米。其中最多年份为 2003 年,1298.3毫米;最少年份为 2001 年,575.4 毫米。大多数年份在 800—1 000 毫米之间。降雨量年内分布是 1 月至 7 月递增,7 月达最高值,8 月始逐渐减少。个别年份降雨量分布较为特殊,如 2003 年 8 月 29 日,当天降 304.5 毫米。


日照


1988 年至 2007 年,全县每年太阳可照时数 4 440.6 小时,年均实照时数 1 540.9 小时,日照率 34.7%。年日照最多为 2002 年,1 805.7 小时,日照率 40.6%;日照时数最少为 1989年,1 258.5 小时,日照率 28.3%。


蒸发


1988 年至 2007 年,全县年均蒸发量 1 260.3 毫米。最大蒸发量为 1995 年,1 424.2毫米;最小蒸发量为 1989 年,1 009.3 毫米。


气压


1988 年至 2007 年,全县年均气压 924.6 百帕,年际间变化大,在 922.4—932.4 百帕。每年冬季受强冷空气影响,气压较高;夏季受热带低压影响,气压较低。极端最高气压为 1993 年 12 月 17 日,947.6 百帕;极端最低气压为 2003 年 3 月 30 日,905.2 百帕。



宁陕受秦岭山区和森林下垫面影响,全年中静风出现频率最高,西南风次之。全年平均风速不大,年平均风速 0.9 米/秒,最大风速 12.3 米/秒,风向 SSW(2001 年 7 月 24日),冬季、春季遇冷空气南下形成大风,风力 5—6 级偏多,夏季强对流天气,偶尔出现大于 8 级大风。



1988 年至 2007 年,全县年均无霜日 210 天,最多为 215 天(2006 年)。最早初霜日期出现在 1988 年 10 月 24 日;最迟终霜日期出现在 1996 年 4 月 22 日。



1988 年至 2007 年,全县年均降雪日数 19 天,最多降雪日数 33 天(1989 年),最少降雪日数 5 天(1999 年)。最大积雪深度 12 厘米(1998 年 3 月 20 日)。



结冰一般始于每年的 11 月,结束于次年 2 月。各年结冰日数差别很大,无明显规律。1992 年全年结冰日数达 104 天,2007 年仅 56 天。



上一篇:民族宗教
下一篇: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