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宝鸡 > 金台区

金台区

金台区

地理环境
发布时间2019/11/12 浏览量:2023 分享到:

一、地域


金台区为宝鸡市所属三区之一,位于宝鸡市城区的北半部。处东经107°04′15〞~107°17′20〞、北纬34°21′07〞~34°25′35〞之间。跨经度0°13′03〞,东西长20公里。跨纬度04′28〞,南北宽2—8.2公里。南与渭滨区毗邻。西自玉涧河入渭河口、东至金陵河入渭河口一段,东段以陇海铁路为界,西段以宝成铁路线为界,余皆以渭河为界。西、北、东三面为宝鸡县境所环绕。区人民政府驻中山东路148号,东距省会西安176公里。


金台区处陇海、宝成铁路的交汇点,经宝成铁路南可达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经陇海铁路由郑州、徐州东可达连云港,北可达北京、天津及东北各省市,南可达武汉、广州、南京、上海等省市,西可达兰州、西宁、乌鲁木齐等省市,并可远达欧洲。北从公路经陇县可达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


本区总面积309平方公里,在宝鸡市所辖12个县区中面积最小,约为全市总面积的0.4%。


金台区北倚渭北黄土台原,南临渭河,西靠陇山余脉,东向渭水谷地沿伸,西东向呈一狭长带状区域,铁路横贯而过;中部沿金陵河谷南北向伸延,使全区在平面图上呈一倒“丁”字形。


二、地质


1、构造


本区地质构造单元,主要属于渭河断陷带。渭河断陷是处于秦岭褶皱带和鄂尔多斯台向斜的过渡带,为新生代产生的汾渭内陆断陷的组成部分。这一东西狭长地带,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形成渭河平原及其两侧不对称的黄土台原。


渭河断陷盆地受东西向斜构造控制,并受南北向引力的挤压作用陷落而成,主要形成于始新世至渐新世。这一断陷,基底断裂构造复杂。


本区断层属张性长期活动的正断层。该断层东延与兴平——武功断裂相连,走向东西,构成断陷盆地北部阶梯状断层组。在渭河盆地作北西——南东向的哑柏断裂向西北延伸,与宝鸡断裂和岐山断层相接,向东南延与秦岭北侧断裂相交,构成渭河地堑内部的一条横截断层。


2、地层


金台区(含临近其他县区)处渭河断陷盆地西端,其岩性为巨厚的新生代河流相泥砂砾沉积,其上被黄土、次生黄土及冲积物覆盖。在渭河河谷近代冲积层之下,有较厚的坝河组(属第三系)地层,岩性为棕黄色砾岩,砾岩和棕黄色砂质泥岩互层。西起宝鸡峡,向东延至蔡家坡、眉县一带。该层厚度在500米以上,在南北方向则延展到渭河两岸的黄土原之下。又蓝田组(属第三系)分布于陵原、贾村原一带,厚约40米,为深红色泥岩及棕红、灰白色砾岩。泥岩中含有钙质结核及灰色团块,与下伏坝河组有一剥蚀面,呈平行不整合。


三门组冲击层(属第四系)。分布于硖石河~千阳河间渭河高阶地底部,一般由两层砂砾卵石和两层粘土、砂质粘土组成,不整合于第三系坝河组之上,只在原边陡崖处有少数露头,层厚21~67米,由西向东变薄,西粗东细。在卧龙寺等地砾石层中,曾发现象牙齿、鹿角化石,古地磁测定的底界年代相当于80万年。


三门组风积层(属第四系)。为下更新统上部的黄土堆积,分布于二级黄土台原和黄土丘陵的下部,出露于本区长寿原、贾村原切割强烈的地段。它与渭河盆地中的三门组冲积湖相地层的上部为同期异相沉积,三门组黄土呈淡棕红、桔红色的黄土状砂质粘土,质地致密,夹淡红色退化的较密集的古土壤层。钙质层多呈板状,底部有断续分布的底砾层,厚8~8.6米。


风积黄土相当于黄土下离石组,主要为较致密的黄土状砂质粘土,含有8~9层古土壤。层间距离小,颜色较暗,色褐红。本区玉涧河一带下部砂砾石层埋藏于古壤的黄土之下。风积的上离石黄土为棕黄、褐灰黄色,黄土状砂质粘土,厚20~86米,夹有7~8层古土壤。每一古土壤底部有一薄层结核钙板。下部的古土壤层薄而间距小,色棕红,土壤结构明显;上部古土壤层厚而间距大,以第五层面挨近的三条古壤组成。


全新统沉积分布在黄土原面及河流一级阶地上,淡灰黄色,孔隙大,不含大的钙质结核。下部一般有一层黑垆姆土,其中常含有新石器时代彩陶和各种磨制的石器和骨器,厚1~4米。此外还有坡积崩积堆积、滑坡堆积等,分布于黄土原边和阶地前缘,为黄土与砂砾卵石混杂堆积,属第四系上更新世和全新世。


3、地震


宝鸡、陇县、眉县三角地区,在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台向斜、渭河断陷和六盘山褶皱带的交接部位。因该三角区受秦岭纬向构造带吕贺山字型构造和陇西旋卷构造体系的综合影响,形成纬向隐伏于黄土之下的断裂。这一相互交切的断裂,沿渭河北黄土原边缘作东西延伸,东起普集,西经本区,至拓石出境。在地貌上黄土原与渭河低阶地的高程相差数十米至一二百米,对比鲜明。物探资料显示沿断裂为一梯度带,是一系列高角度平行排列的断层所组成的断裂带。在第四纪的黄土和堆积阶地中因受其牵制,发育了断裂、大型滑坡,并有地震发生。本区长寿山附近阶地黄土中的断错,代家湾、卧龙寺等地的滑坡,均表明新构造期这一断裂的活动性质。直至现在,该区地壳仍在强烈活动。


据记载,三千多年来宝鸡地区地震计74次,大部属于有感地震,四级至六级地震8次,小于四级的39次,主要分布在本区、陇县、眉县三角地带。本区曾于1570年、1657年、1765年、1921年、1968年5次发生二至三点九级地震。


三、地貌


金台区位于宝鸡市城区的北半部,北、西、南三面为原、山环绕,南界隔渭河相望秦岭。全区北依紫草原、陵原、贾村原,南缘阶地;渭河自宝鸡峡西来,穿越全区,缓缓东去;金陵河自北向南,纵插其间,流入渭河。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海拔最高为840.0米,最低为556.2米,相对高差为283.8米。


区地处于渭河断陷盆地的西端。八百里秦川自此向东伸展,逐渐平坦、开阔。按地貌形态,本区可分为河漫滩、河流冲积阶地和黄土台原及侵蚀沟谷等类型。


1、地貌发展史及其演变


中生代(约18000万年前)以前,各项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断裂,决定了本区地貌的格局。三迭纪(约13500万年前)末,印支运动结束了本区海侵历史,到了燕山运动(约7000万年前)末期,鄂尔多斯台向斜抬升,台向斜南缘断裂翘起,同时秦岭北坡大断裂与北山南侧断裂的形成,南北山地上升,中间地区下沉,形成了渭河地堑的雏形。


到老、新第三纪时期(约6000~2500万年前),经过喜马拉雅运动,山地与断陷盆地作相对升降运动,盆地在新的陷落过程中,由于断块的差异性,在断陷内产生了次一级更次一级构造断裂,形成复杂的基底构造,这一轮廓基本控制了以后的地貌骨架。由于不等量的断裂伴有掀山运动,使秦岭山地作北仰南俯的倾斜变动,夷平面解体,转化为剥蚀面,形成互相镶嵌的高度参差的山体结构。喜马拉雅运动后期,地壳再次发生分异运动,断裂活动强烈,断陷堆积了第四系的洪积、冰渍和冰水沉积物。


第四纪(约300万年前)以来,在新构造运动和气候影响下,地貌形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形成山岭与盆地对比明显的台原、低山丘陵、中山、高山地貌综合体。在早更新世(约200万年前)时期,区内气候属于北亚热带——温暖带过渡类型,湿润,植被茂盛,水源充沛,为山间内陆湖泊环境。在盆地内沉积有三门组的湖积、冲积、洪积地层,其中洪积地层组成了秦岭、北山山前的古洪积扇。中更新世纪,地壳再次发生区域性上升并伴随局部的断裂下降运动,山前的洪积、湖积地层错断,形成梯状岩地并为黄土所覆盖。关中盆地由于淤填和气候向干旱转化,致使盆地内湖水逐渐缩小,到中更新世晚期(约2万年前),湖泊消失,渭河水系逐渐形成,并与黄河连接成外流河。中更新世,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间歇性不等量升降运动。在渭河谷地出现了侵蚀——堆积过程,又由于干寒与湿润气候的多次交替,在古地形上堆积的黄土,具有3~13层古土壤层,形成了黄土覆盖的台原和河流高阶地地貌。上更新世初,由于断裂构造运动,山地上升,盆地下沉,秦岭、北山山前堆积了以砂砾石、砂质粘土为主的二级洪积扇,渭河谷地以及主要支流也发生了堆积,山区溯源侵蚀和侧蚀增强,盆地区河流下切,形成了二级阶地。到上更新世晚期,气候转为干寒,西北风盛行,在秦岭以北广大地区堆积有马兰黄土分布,并超覆于老黄土之上,与老黄土共同构成了现代黄土地貌的基本格局。全新统以来(约12000年前),地壳又有上升,山区河流下流,河谷多成峡谷,秦岭、北山山前堆积了一级冲积、洪积扇,渭河在关中平原形成了一级阶地和高河漫滩地貌。


2、河漫滩及河流冲积阶地


河漫滩分布于渭河北岸和金陵河东西两岸。面积l7.54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的336%。渭河河漫滩宽l~2公里,地面平坦,微向河床倾斜,高出问床1~5米,海拔557~609米。组成物质以全新统粉砂为主;下部为砂卵石,上部为亚砂土,厚1~1.5米。金陵河河漫滩较窄,仅0.1~0.5公里,比渭河河漫滩稍高,由全新统冲积砂卵石组成,常受洪水威胁。河流冲积阶地有5级不完整阶地。一级阶地分布于中山东路、中山西路、宝平路、群众路一带,海拔分别在58],--,630米之间,高出河漫滩5~15米,呈犬牙交错状。阶面狭窄,由西向东逐渐加宽,微向河床倾斜。组成物质为全新统冲积物,下部为分选、磨圆较好的砾石层,为砂质胶结,上部为亚砂土和亚粘土。


二级阶地主要分布于宝平路新宝砖厂、福临堡铁路以北及代家湾铁路隧洞以上地区,比一级阶地高25—30米,面积为5.02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9.6%,阶面平坦,一般宽1~2公里,组成物质为上更新统冲积黄土,下部为砂砾层,上部为次生黄土。


3、黄土台原及侵蚀沟谷


本区黄土台原指渭河和金陵河三、四级阶地以上黄土台地。面积19.89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382%。可发现有二至三级,各级之间相差数米至数十米。海拔高度在600米~800米之间,西高东低。由于千河、金陵河、玉涧河、硖石河的切割,形成紫草原、陵原、贾村原三个破碎原面。原面宽1~2公里,以3°~7°向南稍微倾斜。主要由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的黄土组成,厚达100米。黄土层夹有3~13层古土壤层,坡面面积13.85平方公里,上陡下缓,坡度在5°与30°之间。边坡地水土流失严重,有剧烈沟蚀现象,崩塌及滑坡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地段有古土壤外露,坡麓局部地段有泉水溢出。


本区沟谷主要指紫草原、陵原南缘沟壑和贾村原南缘及西缘地貌。这些沟谷均属以流水浸蚀为主形成的负地形。按组成物质和形态属侵蚀堆积沟谷。这种侵蚀的黄土沟谷,在暴雨冲刷作用下,发展迅速,溯源侵蚀,下切和侧蚀较为强烈。与坡面流水相结合,加之重力作用普遍,导致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又由于现代重力作用非常活跃,遇暴雨或连阴雨,常有山溪洪流发生。又因治河、修路、开山等人为活动,有时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现象,往往形成灾害。

上一篇:经济发展
下一篇: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