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县城建设先进县工作情况概述

近年来,石泉县围绕县城建设先进县创建工作,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引领,完善配套设施,创新城市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综合功能日益健全,人居环境极大改善,县城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规划引领,发挥规划龙头作用

一是突出重点,不断完善规划体系。全县“多规合一”暨城市总体规划顺利通过省住建厅技术审查,获市政府批准实施。配套完成“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人口与用地、生态环境保护、文物古迹保护、产业发展”等子规划,实现了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基础数据相统一,形成了“一轴五区”组团空间结构。重点编制了城乡融合发展、生态宜居、村庄建设、天然气利用工程、县城绿地及排水系统等专项规划,科学编制老城、江南、古堰工业园区等7项区域性建设控制性详规,县城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达85%,充分发挥了规划对县城建设的龙头引领作用。

二是严格评审,不断强化执行管控。为切实加强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县规划委员会由县长担任主任、分管建设领域工作的县委常委2名、副县长1名担任副主任。建立规划委员会全委会、专委会、技术审查会三级审查制度,坚持规划评审邀请县人大、县政协领导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全程参与,严格执行上位规划及规划技术控制指标,坚持工地现场和政府网站“双公示”制度,切实做到规划评审公开透明。坚持规划执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管机制。2018年,累计下发整改通知书117份,查处违法建设行为23起,拆除违法建筑物643.25平方米,拆除私装地锁200余个,2019年年累计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24份、停工通知书24份、调解纠纷72余起,拆除违法建构筑物1170余平方米,违建罚款157360.9元,罚没门店6个,共计304平方米,有效遏制违法建设蔓延趋势及风险隐患。

(二)坚持项目突破,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一是逐步完善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提升城市交通环境。县城东入口改造、江南路改街、樱花广场交通组织及30余条背街道小巷改造先后完成,建成城区人行天桥3座,县城区道路总长达到75.93公里;县城公交总站和城西客运站建成投用,开通运营城乡公交线路7条;完善交通标识250余套,施划道路标线1.1万平方米;规划配建停车场24处停车位6975个,建成投用3233个,整合盘活城区主干道临时停车位和居民小区地下停车位1559个。先后建成公园4个、绿地及公共活动场所23处,县城道路及公园、广场等亮灯率达98%,城市绿化覆盖率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55平方米。大力推进“厕所革命”,新改扩建城区公厕36处,建成三星级公厕1处。推进清洁能源覆盖,建成投用县城区天然气供气综合门站、CNG加气站和应急调峰储备站,敷设中压管网50.08公里,县城气化率达到85.9%。创新构建城乡环卫一体化,建成投用城区及南部片区生活垃圾处理场,东北、西北片区垃圾处理场及县城建筑垃圾处理厂正在加快建设,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7%。在城区设置5处生活垃圾中转站,垃圾机扫率达85%以上。敷设供水管道52.4千米,日平均供水1.3万立方米,县城公共供水普及率97.5%。铺设城区污水管网33公里,治理排污口20余处,新建污水提升泵站3座,县城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4万吨,县城污水处理率88.18%。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标准,全县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县市”“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化模范县城”“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省人居环境先进县”“省级生态建设强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二是补齐服务功能短板。健全完善商业金融服务设施,建成大中型宾馆酒店20余家、金融机构营业网点16处、综合性超市5家、商业综合体4家,商业街4条,农贸市场3个、专业性市场3个,县城商业设施服务半径达600米,人均商业用地面积达3.6平方米。配套科教文卫公共服务设施,建成县档案馆、城市展览馆、博物馆、体育馆、大剧院等公共场馆10余处,县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馆”标准;吸引社会资本建成标准化幼儿园1所,争取上级扶持援建恒大小学项目,设有医疗卫生机构7个,床位613张,医护人员770人,在建医疗服务用房4栋,群众看病难问题初步得到缓解。电力和通讯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对重要地段强弱电线路均实行地埋,高压电力走廊得到有效保护;累计建成投用移动通讯基站104个,移动通讯实现全覆盖。

(三)坚持特色突出,着力提升城市品位

石泉县始终坚持“三生”(生态、生产、生活)融合、文旅融合、景城融合、产城融合理念,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培育文化旅游要素。累计投资3.08亿元打造汉江古城AAAA景区,出台了《鼓励个体经营户进驻县城文化旅游古街区从事特定行业经营活动的优惠政策》等文件,累计吸引文化旅游经营服务商户403户,城关文化旅游街区连续六年位列全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街区)考核排名第一方阵。倾力打造江南新区,累计投资9.4亿元,启动实施新堰大街、长安广场、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及医院、学校等民生保障项目21个,建成集商贸服务、文娱休闲、移民安置、绿化景观为一体的生态宜居新区,拉大了城市骨架。依托陕南民俗风情、鬼谷子文化、汉水文化、蚕桑文化,按照AAAA景区标准,建成杨柳秦巴风情园,大型原创情景剧《丝路之源·十美石泉》常态化上演,中国·石泉鬼谷子文化高峰论坛、鎏金铜蚕国际研讨会顺利召开。

(四)坚持机制创新,全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一是制定《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方案》,有机整合城镇管理监察大队、市政园林管理所、环境卫生管理所3个科级事业机构及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网格化监管岗位责任制,城市执法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二是全面推进“智慧石泉”建设,整合交通、公安“天眼”“ 天网”工程项目等资源,扩大市容监管网络覆盖面。建成市政园林、市容环境、生态监测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逐步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城市智能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

三是按照“全天候无间断,全覆盖无盲点”的原则,持续开展夜市摊点、路段管理难点和群众关注焦点“三点”治理。2018年以来,全县累计开展联合执法综合整治7次,查处各类违规经营行为4000余起,纠正“四堆五乱”600余处,拆除违规户外广告60余处,城区市容环境明显改善。

四是全面启动城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试点工作,指导10个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督促8个小区落实了前期物业,促成6个小区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了物业服务合同。将全县39处老旧小区列入改造计划,将分批分期实施改造,已完成首批2个老旧小区基础配套设施改造。

石泉始终坚持把县城建设作为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县域发展方式的龙头和抓手,以“老城片区功能提升、杨柳新区综合开发利用、江南新区功能完善”为工作重点,倾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十全十美”的美丽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