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汉中 > 城固县

城固县

城固县

宗教文化(二)
发布时间2019/11/8 浏览量:2149 分享到:

天主教
        明崇祯三年(1630),葡萄牙海军护送法国天主教会教士方德望来华。方结识陕西官吏王征,在王的协助下,到晋、陕、甘传教。崇祯八年(1635),方又结识洋县知县到洋县传教。因洋县群众反应冷漠,方遂来本县,先在大东关,后到南乐区的丰家营、小寨传教,天主教由此传入本县。方德望死葬小寨。鸦片战争后,清王朝相继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天主教传教士依仗帝国主义势力,勾结官府,大肆活动。他们用欺骗和引诱手段,吸收教徒。有钱人入教,可以依附外国传教士的特权势力,横行乡里;穷苦人民入教一则为得到一点“慈善救济”,一则相信其宣传,希望死后升“天堂”,因而入教者日多。清光绪十四年(1888),意籍神甫安廷相任汉中教区首任主教,将主教堂设本县古路坝。意籍主教拨士林在古路坝任主教,大兴土木,平掉一座山头,以三年时间修建古路坝主教堂。后又以30年之久修建钟楼、主教公馆、小公馆、修道院、育婴堂、养老院、拉丁修院、碾房、油房、厂房、仓库等共约373间,并建地下室。螂建筑均为重楼,各楼互相串通,木石均为上乘材料,雕梁画栋,美如宫殿。其四角筑有炮楼,建筑面积和葡萄、花果、蔬菜园等共占地百余亩。在拉丁修院先后培养神甫30多人。同时期本县其他地方亦大修教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本县天主教徒发展到1 700余人。民国15(1926),意籍巴明善任主教,在县城设立总堂,代管洋县、佛坪等地教堂。农村开设经言要理班,在各堂口发展“青年进行会”,促使信教青少年为传教出力。民国25(1936),祈济众接任主教,祈在五祖庙巷开办医院、育婴堂。民国后期本县有天主教堂47处,主要分布城关、龙头、南乐、桔园、天明等地。有影响的教堂有古路坝、城内大西街、刘家桥、周家堰、沙河营、张家堰、小寨等处。
伊斯兰教
        清成丰三年(1853),伊斯兰教由湖北麻城和甘肃等地随回族人流入本县而传入。后由于教徒人数增加,光绪年间在盐井乡元树梁建起第一座清真寺。清末全县教徒91人。民国初年,运盐驼商马成礼等人每过盐井,遇到节日觉得到元树梁清真寺不便,由在盐井街开店的马、者、丁三户募化与过境驼商的支持,在盐井街和城关建起两处清真寺。民国21(1932),建起城关南关清真寺,全县清真寺发展到4处。清代民国时期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人民深受剥削与压迫,一般经济困难。1949年后,伊斯兰教信仰自由,党和政府教育汉族群众尊重伊斯兰教教俗习惯,对生活困难者予以经济补助。19531979年共补助6 090元。很多伊斯兰教教徒成为国家干部、企业职工,每遇开斋节放假1天。计划生育对伊斯兰教徒适当放宽政策。“文化大革命”中制造怖假错案,1978年后均予平反。1990年全县有盐井清真寺1处,教徒716人,分布城关镇和27个乡(),阿訇1人,房屋7间。
基督教
        基督教也叫耶稣教,教堂叫福音堂,故亦称福晋教。光绪三十二年(1906),汉中内地会(属上海内地总会)派英籍牧师贾蕴玉在县城民生巷修建礼拜堂——福音堂,开堂传教。清末教徒发展到105人。据《城固县乡土志》载:本县耶稣教徒105人。此书成书于光绪三十一至三十二年,以此分析,基督教传入要早于光绪三十二年。民国15(1926),贾蕴玉回英国,教会由执事郑粹然(本县人)主持。民国16(1927),贾蕴玉复到城固,听到教徒与郑粹然因分“圣餐”事发生争执,又见老教徒争会务中的民主权利,借故为由,声称“教会大门是外国人修的,不许中国人进出教堂大门”。中国教徒作礼拜被迫均从后门出入。教徒认为这是对中国人的侮辱,薛养斋等7户教徒竭力反对,贾蕴玉遂将部分教徒驱逐出教。这些教徒遂成立基督教自立会,基督教分裂。民国17(1928)自立会在薛养斋主持下捐款另修新绣巷福音堂。民国21(1932),成立城固县中华基督教会,实行自传、自养、自治。民国35(1946)外国传教士主持的民生巷福音堂有教徒20多人,而中华基督教会的教徒却有180多人。19534月,城固福音堂和新绣巷基督教会响应吴耀宗“三自”爱国运动倡议,260余名教徒在宣言上签名。19544月,扩建城固师范,新绣巷教会将会址和全部房屋捐献给政府。经政府对两个教堂的教徒作团结友爱的教育,由分裂而归统一,合并后选出执事7名,管理教务。“文化大革命”中,基督教会址被占用,活动停止。1985年底,落实宗教政策,退还教会房屋,成立领导小组,恢复活动。1990年,城关福音堂有教徒670多人,其中长老1人,布道员1人,房屋22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