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汉中 > 城固县

城固县

城固县

人文风情——文艺创作(三)
发布时间2019/11/5 浏览量:1933 分享到:

六、摄影
民国时期,本县有三四家照像馆,主要为营业摄影。1957年举办县农业展览会,开始有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摄影作品。现全县照相机由过去的10多架,发展到400多架;营业照像由1958年的5户增加到30多户。一些机关单位和个人亦有照相机。1987年来文化馆与摄影学会举办摄影展览4次,展出作品500余幅。罗德发、张重光的摄影作品多次参加全省摄影展览并获奖,有的被地、省和全国性报刊选登。
七、民间文艺整理
县文化馆自1976年起组织力量对民间文艺调查、收集整理。1987年成立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委员会,先后编辑整理成册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有:《城固县民间歌谣集成》(油印本),原收集歌谣700多首,经筛选编辑,分劳动、时政、仪礼、生活、情歌、儿歌六大类共收录347首。有的被选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陕西卷》。《城固县故事集成》(油印本),收集民间故事300余篇.后经筛选编辑,共收录100多篇。有的被选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陕西卷》。
八、戏剧
《宋曲卡的故事》(油印本)。宋曲卡,清道光、咸丰年间原公人,本名失传,曲卡为其外号。幼读书10年,因家境清贫,曾教私塾和为人佣工。他自幼聪明机灵,机智过人,诙谐乐观,善于讥讽,常为乡邻打抱不平,戏弄嘲笑那些丑恶的人和事。他的故事传说在本县、汉中、洋县等地广为流传。故事原收集130多篇.后经选录119篇。《年节风习与民间艺术》,原收集10多万字,1985年筛选整理成5万多字(未付印)。此外从1979年开始,县文化馆对全县民间剪低、刺绣等民间工艺全面普查,重点收集作品3 400多件。文化馆开辟民间美术展,其中97件参加地、省展览。地方剧种有:汉调桄桄 又名汉中梆子、梆子戏、系过去汉中府古老而覆盖面最大的剧种。分东西路两大派。东路为城固、洋县、西乡、佛坪等县,以关中语发音;西路为汉中、南郑、勉县、宁强、略阳等县,以巴门语发音。本县东路班子以汉江为界,分作两派,音调与关中梆子大同小异。其特点是迂回悠荡,刚柔相济,高雅清幽,给人以清谷流水淙淙在耳之感。汉调二黄 以西皮、二黄为主调,与京剧、楚剧、川剧统为皮黄系统。汉中、安康二黄属汉江派。以其常入川演出,故道白唱腔多带川音,幽雅缠绵,古朴淳厚。汉中曲子 眉户曲子传入汉中与当地民歌、山歌、小调结合逐渐形成的一个地方剧种,分为曲子戏和念曲子两种。曲子戏多在舞台演出,它有婉转、抒情、诙谐、风趣的小曲调,又有慷慨激昂、俳侧缠绵的大曲调。念曲子又称地摊子、清唱或耍丝弦。形式为就地清唱,配以三弦等乐器,不化装,不表演,自娱自乐,故又名自乐班。木偶戏 又名“木脑壳”、傀儡、捌胡、小戏,分梆子、二黄二种。梆子木偶制作小巧,高约30厘米;川木偶较大,高约60厘米。表演时由演员在幕下操纵木偶活动并演唱,配以音乐,与大戏相似。民国时期本县木偶戏班有6个,外来班有2个。端公戏 又名“跳端公”、庆坛、傩戏,原是民间一种送鬼驱魔、禳灾祈福的迷信活动。初,主演者为一端公和一小童,稍事化装穿戴,二人一唱一和,鼓乐伴奏,念咒卜卦,画符炼水。摇铃做法,表演洒脱活泼,唱腔朴实柔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后逐渐吸收民歌、山歌、舞蹈,演变为一地方剧种,搬上舞台。皮影戏 又名灯影。以牛皮刻制成剧中人物角色,并着色,约20余厘米高,附有竹柄。表演时,在油灯强光映照的纱幕上,一人执柄,边舞边唱,以丝弦,锣鼓伴奏。有梆子、二黄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