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氏土布

  • 杨氏土布

  • 杨氏土布

  • 杨氏土布

  • 杨氏土布

  • 杨氏土布

  • 杨氏土布

  • 杨氏土布

  • 土布

  • 西河村

  • 数字电视观天下 水泥巷道村容美

  • 男子耕田 八百亩 女子织布十万米

  • 依山傍水绿树掩映的西河村

发展中的西河村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华阴市卫峪乡西河村就是这样一个风光秀美的小村庄。西河村又名磨沟河村,是西汉京师粮仓所在地。村庄座落在太华山东麓的凤凰岭下,滔滔不息的磨沟河水从村东流过,利用这条河水的冲击力修建的磨面石硙的遗址今还在,小磨沟河伴着西河村从古代走到今天。

西河村居民以杨姓居多,有道是天下杨氏出华阴,西河村人也以杨氏后裔而自豪。全村130户,487口人,水浇地420亩,旱塬地440亩,林地1000亩,坡地2000亩。由于西河村地理位置偏僻,多年来群众生活水平一直比较低下。

2001年西河村被确定为省级扶贫重点村,在各级政府和新一届干部班子的带领下,经过几年的奋斗,西河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2006年西河村被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西河村逐渐向外人揭开了她秀丽的面纱——


男子耕田 八百亩 女子织布十万米

西河村属于退耕还林地区,3000亩林地退耕后改种红枣1000亩、花椒2000亩,培育了村子未来发展的良好后劲。剩下860亩土地其中500多亩种上白莲、芦笋、棉花,年收益50多万元。还有几十个村民到渭河北岸承包了800亩地种植芦笋。芦笋每公斤市场价18元多,亩产近千斤,如果到了盛产期,年收益在几百万以上。

更让人惊奇的是西河村有四十多台土织布机,村里把四十多名妇女组织起来,和外地销售公司签好订单,妇女在村中纺线、织布,织成各种图案的粗布床单,销往世界各地。每个妇女每一天织一条床单8米,全年全村能织近10万米、上万条床单,织布户年收入5000元以上。

数字电视观天下 水泥巷道村容美

当数字电视在渭南城开始推广的时候,西河村已于2006年11月为全村免费安装了数字电视,村民可以通过数字电视看到各种农业技术的专业频道及文艺频道五、六十套。

2006年,西河村投资20万元完善配套5眼机井,修“U”型渠1000米,铺设地埋管2000米;投资10万元,为全村群众安装入户自来水;投资16万元,完成了村内排水渠、水泥巷道、台阶地砖、垃圾池、路灯安装改造工程,使村容村貌有了彻底改观。

村上还鼓励群众改造厕所粪池,近百户村民建设了沼气池,利用沼气做饭、洗澡,既清洁了环境,还享受了城里人才能享受的天天可洗澡的舒适生活。

民风淳朴重教育  一事一议两公开

华阴杨家引以为荣的是“关西夫子”、“四知太守”杨震,西河村人也同样重视教育。早在2003年,村上就免除了在校学生的一切费用,统一制作校服,对考上大学的学生重奖,这个小山村有十几名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

村上每年还在重阳节组织60岁以上老人到外地旅游或者集体聚餐。在2007年初召开富民兴村表彰大会,奖励致富带头人15名,好媳妇好婆婆30名,十星级文明户85户。十几年来,西河村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村子虽小,锣鼓队、秧歌队、篮球队、演唱队各种文化活动组织却不少,经常举办各种娱乐活动。

近年来,西河村打井、修渠、修路、建校、建沼气,为群众干了一串串实事好事,前后投入的资金达二百多万元,但是干部群众却没有一个为村上的经济问题上访闹事,主要原因就是在两委会上任之初,就将“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这个桩栽得正。他们严格按照村务公开管理实施办法,通过村务公开栏,按照程序每年将村上收支情况向群众公布两次,农经部门每年对村上的收支情况进行一次审计,使农村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透明化,“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杨水利这种“打铁先要自身硬”的工作作风,带动了村上的正气,压住了邪气。多年来西河村没有一例刑事案件发生,三名村调解委员在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带领下,登门入户,积极主动解决群众问题和纠纷,将邻里之间的矛盾迅速化解,使群众在安居乐业、和谐快乐的气氛中一心一意谋发展,奔富路。

西河村发展变化的轨迹,带给我们三点启示:一、市乡两级政府的指导引路是前进的动力;二、村两委团结和谐的班子是发展的核心;三、找准路子调整产业结构是致富的金钥匙。

华阴杨家引以为荣的是“关西夫子”、“四知太守”杨震,西河村人也同样重视教育。早在2003年,村上就免除了在校学生的一切费用,统一制作校服,对考上大学的学生重奖,这个小山村有十几名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

村上每年还在重阳节组织60岁以上老人到外地旅游或者集体聚餐。在2007年初召开富民兴村表彰大会,奖励致富带头人15名,好媳妇好婆婆30名,十星级文明户85户。十几年来,西河村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

村子虽小,锣鼓队、秧歌队、篮球队、演唱队各种文化活动组织却不少,经常举办各种娱乐活动。

近年来,西河村打井、修渠、修路、建校、建沼气,为群众干了一串串实事好事,前后投入的资金达二百多万元,但是干部群众却没有一个为村上的经济问题上访闹事,主要原因就是在两委会上任之初,就将“民主理财”和“村务公开”这个桩栽得正。他们严格按照村务公开管理实施办法,通过村务公开栏,按照程序每年将村上收支情况向群众公布两次,农经部门每年对村上的收支情况进行一次审计,使农村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透明化,“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杨水利这种“打铁先要自身硬”的工作作风,带动了村上的正气,压住了邪气。多年来西河村没有一例刑事案件发生,三名村调解委员在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带领下,登门入户,积极主动解决群众问题和纠纷,将邻里之间的矛盾迅速化解,使群众在安居乐业、和谐快乐的气氛中一心一意谋发展,奔富路。

西河村发展变化的轨迹,带给我们三点启示:一、市乡两级政府的指导引路是前进的动力;二、村两委团结和谐的班子是发展的核心;三、找准路子调整产业结构是致富的金钥匙。

西河村见闻

漫步在西河村道,我们随意敲开了一户人家,80多岁的老杨头接待了我们。老杨头家里装修得就象城里人一样,一厅6室,餐厅和卫生间单独在外,老杨头听说我们是新农村采访的,连忙把我们领进厨房,打开开关,告诉我们他用的是沼气,“农村人忙活了一天,回来开关一开,沼气一打,就能做饭,既方便又卫生。”又把我们领进瓷砖砌墙的卫生间,高兴的说,农村人也象城里人一样,能在家里洗澡了。

张巧玲家在村部西边,一进家门,一辆大型农用拖拉机映入眼帘,旁边是一辆小农用车。大农用车主要是儿子用来跑运输,小农用车一般家用,跑运输加上自己平时的织布收入,一年收入在6--7万元,张巧玲笑着说:“我们家在村里不算富裕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陪同我们的村秘书虽然话不多,但他对心目中新农村的一番描述却打动了记者:“过去的西河村穷得我都不想再提。反正一家几口经常饿肚子。现在好了,孩子上学读书村里全部负担,考上大学之后,村里还另外奖励,自来水免费使用,我们一家人现在年收入好几万元,我认为我的日子已经过得很好了,比城里人过得还滋润呢,我认为这就是新农村。”

西河村的另一大亮点便是那些穿着蓝底白花的织布女工。在村委会那偌大的织布车间记者见到了她们,这是一群快乐而勤劳的村妇,叽叽喳喳的说闹声和叽叽的织布声混在一起,构成一副织布图,这些村妇在忙完农活之余,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着幸福生活。

是呀,漫步在西河村街道,你能强烈感受到新农村的气息扑面而来,整齐划一的村道,水泥地面,路沿石以上是红白相间的花砖,而路两边的女贞、刺槐、冬青等绿化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村委会主任杨水利自豪地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让西河村变成农家乐园,我们的经济可以让其他村超越,但我们的和谐一定要成为榜样。”

一村一品:手织布

杨氏后裔巧媳妇手织布

去年春节前,村委会主任杨水利去武功参观了手织布,深受启发,回村后在村委会上讨论可行性。结合村上多年来妇女织布的习惯,决定把手织土布作为村上的又一项产业,大力发展。随后他们带上村干部和部分能人去蒲城织布村参观学习,又引进了4个缯的新机子,使织的布花色品种繁多,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经过三个多月的学习实践,目前村上的织布机已发展到43台,日产量达30多条床单,一个月能生产700——800条床单。依托华山旅游资源,打出杨氏后裔巧媳妇品牌,手织布床单通过华山游客迅速辐射到西安、北京、上海,目前产品供不应求。

织得一手好布人又干净利落的孙亚莉给记者讲了村干部引进土织布的好处:“手织布的好处是在家门口打工,饭做了,钱挣了,把家也照顾了,忙的时候也可以白天做活,晚上织布,再说跟年轻人在一起谝,活也干了,心情也好。”

杨水利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西河村手织布依托中国华山,打杨氏后裔巧媳妇的品牌,杨氏后裔代表祖先,巧媳妇代表西河村勤劳的妇女,发展思路是公司加农户,公司提供技术指导,原料供给,回收产品,农户只管加工,下一步准备向本乡邻村辐射,让全乡人都象西河村一样富起来。

责任编辑:王树潮 赵万本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日

建设与维护:陕西省《网上陕西》编辑部      办公地址: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大院

电子信箱:w8729838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298388

陕IP备05008609号     官网:www.wangshangshanxi.cn

特别声明:转载使用本站内容,需经本站同意,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