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动态

动态

动态

科技助力!汉中各地田间奏响丰收旋律!
发布时间:2024/9/29 浏览量:1036 分享到:

【网上陕西数字互联】摘录春华灼灼,秋实离离。金秋的天汉大地,处处吟唱着丰收之歌。从一粒种到一穗稻,丰收背后也面临着“挑战”——建设“天汉粮仓”,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我市今年如何做到提质扩产?面对区域内多山地、丘陵的不利地形,我市如何抢抓秋收黄金期,快速完成全市122万亩的水稻收割?面对农村劳动力外流、自然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我市如何既顾“粮袋子”,又鼓起种粮农民的“钱袋子”?近日,记者深入我市秋收一线,找寻汉中农业“冲关过坎”的动力和秘诀。

图片

产-亩产700多公斤背后的秘诀

“平均实产为747.30公斤/亩,其中最高田块亩产为783.7公斤/亩,平均产量比目标亩产提高47.3公斤。”日前,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对汉台区河东店镇青禾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百亩核心攻关田进行测产,成绩喜人。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频频颔首,把喜悦之情传给这块地的主人、汉台区河东店镇青禾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明华。

“今年天帮忙、地争气,最主要的是我们换了新品种‘华浙优210’,这种单季杂交籼稻,具有适应性广、穗大、结实率高、米质优、综合抗性好等特点,一亩地的‘总产’做大了。”王明华说,这个品种适合机械化种植,他们合作社今年育了2000亩秧苗,基地种植520亩,给周边群众代育代插1480亩。

我市引进的新品种水稻“华浙优210”喜获丰收。 崔慧芬 摄

我市引进的新品种水稻“华浙优210”喜获丰收。 崔慧芬 摄

王明华说的这个新品种水稻,由中国水稻研究所胡培松院士团队选育,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引进推广。今年在我市共种植3万亩。

“去年我们种植了这个品种,发现穗子大、产量高、米质优,种植大户都喜欢。”洋县聚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崔剑阳说。

除了“华浙优210”,近年来,我市加强与中国水稻所、四川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高产优质水稻品种50多个,在南郑区、勉县、城固县建设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筛选出“川种优3607”等多个适宜汉中种植的优良品种,奠定了高产基础。

有了良种,还要有“良技”。近年来,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培训中心扛牢稳粮扩油安全责任,立足汉中盆地发展稻油轮作区位优势,在引进推广优质新品种的基础上,潜心探索出“亩产1000斤大米、200斤菜籽油,实现5000元产值、3000元纯收入”的水稻油菜轮作周年高产高效“1253”技术模式,作为五良融合典范入选全省2024年农业主推技术。

田涛似锦,沃野流金,秋日的天汉大地满眼尽是“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醉人景象。近日,陕西水稻全程机械化现场观摩暨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我市召开,千亩优质高产水稻向众多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展示了我市优良品种+高产技术的丰产硕果。“汉中是陕西省水稻主产区,这次研讨会期间我们观摩了很多新品种,均具有产量高、品质优的特点。汉中良种良法配套模式,对陕西省乃至长江上游的水稻产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水稻研究所成果转化处处长李春生说。

收-机械化作业助力秋收“加速度”

9月22日,南郑区协税镇协税村谷畔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宁站在路边,忙着将收割机内的稻谷卸入拖拉机车斗,随后,她驾驶着拖拉机将满斗稻谷运送回家。

协税村地势平坦,适合农业机械化作业。2021年,杨宁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家乡,流转了348亩土地,购置了1台拖拉机、1台收割机、1套烘干机,搞起了规模化种植。

“过去父辈们种地是跟老天爷抢饭吃。收谷子,晒谷子,要是遇到几场大雨,损失就大了。现在有收割机、烘干机,方便得很。”杨宁说。

稻熟一晌,贵在争抢。“今年全市90%以上的水稻已实现机械化收割。秋收关键期,全市每天投入水稻联合收割机2700余台,其中外地跨区作业机具1984台,本地作业机具716台,为农民群众稳产增收保驾护航。”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让新农机派上用场的关键,是打破地形限制。在南郑区协税镇张坪村,金灿灿的稻田一眼望不到边。“以前的田能有多散碎?”该区农业农村局干部邓长利说,“眼前的这片田在小块并大块改造之前,每个小田块不到一亩,远一点的那一片以前4至6米就有一个田埂,田埂高低落差较大,机械操作很不方便,大多数群众种粮靠肩挑背扛。”

2022年,该区开展了小块并大块试点建设,铲除田埂将小田并成大田,将梯田铲平与大田相连。而今,涉及协税镇张坪村、王庄村、协税村、枣林村的1300亩水田已集中连片,形成规模化的大块田。经过宜机化改造,配套建设了田间道路、节水“U”型渠衬砌和输水管网等设施,提高了节能省工效益。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建成高标准农田200.44万亩,15.7万亩高标准农田正在建设中。高标准农田通过实施农田路网、灌排系统、土地平整小块并大块等措施,灌排体系更加完善,耕地土壤更加肥沃,农机通行更加便利,机械化作业条件大幅度改善。同时,通过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和添加配方肥,减少化肥使用量,调节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减少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量,降低化肥农药对环境面源污染,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少了土地撂荒现象。

“通过对部分经营主体和农户调查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每亩可节水15%、减肥10%、减药20%,降低生产成本150元-200元。同时,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有效解决我市土地细碎化、宜机化差的问题,耕地质量大大提高,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采用良法、良机种地,是天汉大地上许多种田能人的拿手好戏。大型、小型、智慧型农机齐上阵,在山地田园里尽情挥舞。只闻机器声,不见农人忙,“智慧三秋”有了新风景。

保-“田保姆”让农民省心省力又增收

“王总,今年这田你帮我管护得精细,比我自己种收成好多了。”9月12日,62岁的汉台区河东店镇张寨村村民王庭,望着眼前颗粒饱满的稻穗,笑着对正帮自己收稻的王明华说。

小农户如何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这是一道挡在村民面前的“坎”。这道“坎”迈不过去,致富奔小康步伐受阻;迈过去,才有增产增收、海阔天空。

近年来,我市立足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实际,围绕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要求,全力打造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培育汉中特色“田保姆”,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向农业全产业链延伸,有效解决了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等问题。

作为省级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王明华的合作社今年为农户代育代插秧苗4000余亩,并为广大种粮农户提供耕、种、管、收“一条龙”托管式服务,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2016年我们成立青禾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后,就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愿意种田但没有生产管理能力的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提供水稻生产托管‘田保姆’服务。当地村民也可以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合作社,管理人员对入股的土地进行统一管理”。王明华说。

这些年来,王明华带领着他的“田保姆”们,用自己在农业学校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制定个性化、菜单式服务内容,从代育、代插、技术指导、收割、烘干到加工销售一条龙全产业链服务当地村民。

“把地交给合作社种,每亩地每年有760元的租金,旱涝保收,我就做个‘甩手掌柜’,省心省力。”张寨村村民何军说,他还在合作社务工,又多了一份收入。

在全程托管服务中,王明华还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精量播种等成熟技术,农业科技应用率大幅提高,减少了农药、化肥用量,降低了农业环境污染,节省了生产成本投入。同时,还把部分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转移到二、三产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后期我打算引导全村的农户将分散的土地交由我们合作社统一托管经营,实现小田变大田、‘一村一块田’,通过农业无人机、无人驾驶车辆和卫星定位系统等全面操作和管控农业生产过程,从根本上破解土地无人耕种的问题。”王明华说。

记者从市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了解到,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区域农机服务中心2个、市级11个、县级21个,辐射带动3.5万户农机专业户和195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每年为农户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烘干和跨区作业等机械化服务240余万亩,每亩水稻生产成本从1000元左右降低到800元以下,种稻户每亩年可增收300元左右。

互联陕西重点推荐单位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