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区2015年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

一、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

2015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22.9亿元、增长10.9%;财政总收入7.1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03亿元,同口径分别增长12.7%和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15亿元、增长12.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28475元和7744元,分别增长8.7%和9.6%。

南秦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聚焦项目建设,保持经济运行在上行的合理区间。一是着眼发展大局,全力支持辖区重点项目建设,市区“十大工程”征迁任务基本完成,商洛电厂、跃迪电动客车等重大项目落地开工或建成试产,一批关乎全市发展的大事要事得到落实。二是把项目建设牢牢抓在手中,抢抓上级政策机遇,争取中央债券、政府债券和政策性银行贷款缓解资金制约,研究出台促投资、扩消费、稳增长一系列举措,确保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三是精心打造项目策划、招商、征迁、建设四大团队,170个重点项目强力推进,西街旧改、森弗一期、佳骞农业园区、江山美丽乡村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7.78亿元、增长16.1%。四是项目招引力度持续加大,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7.3亿元、增长18.9%,项目引领经济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

(二)聚焦转型升级,全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一是以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依托“果、畜、菜、药”四大特色农业,突出发展农业“八大件”,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二是围绕工业赶超计划,通过出台稳工业、扩产销若干政策意见,确保辖区骨干企业和新上工业项目达产达效,全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增长15.5%和15.3%。三是以旅游业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成功举办中国环秦岭公路自行车赛,积极倡导周末休闲游,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82亿元。商山物流园通车运营,物流快递、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加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8.6%,增速创近年新高。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三)聚焦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精心打造“一体两翼”中心城市主核心板块。环城北路正式通车,商鞅大道基本建成,312国道“二改一”、307省道“三改二”主体建成。主城区扩建改建步伐加快,朝阳片区、西街、莲湖东侧等城建项目进展顺利,“十大棚改”稳步推进。二是南秦新区和重点镇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南秦新区建设全面提速,新区规划展览馆建成,环南路等“十大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沙河子国家级重点镇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大荆、腰市等特色小城镇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年内城镇化率提高2.4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三是美丽乡村建设稳步实施。江山、王山底、何家塬等一批示范项目建设成效明显,已成为乡村旅游新热点。

(四)聚焦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全面进展。一是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全年植树造林5.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3%。积极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有量达52.64万亩。二是重点领域治理有效实施。省级卫生城市复审验收顺利通过,城乡清洁工程实现全覆盖。炼锌厂、延长氟硅公司周边环境整治项目有序推进,城区三条沟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扎实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收效明显。投资4.45亿元,实施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项目53个,丹江出境断面水质稳达Ⅱ类标准。三是节能减排强力推进。万元GDP能耗下降3.4%,中心城区222台燃煤锅炉全部拆改,淘汰“黄标车”662辆,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空气新标准良好以上天数306天,稳居全省第一。

(五)聚焦改革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持续释放。一是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区镇两级政府机构改革和镇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编制整体精简10%,镇村撤并率分别达21.7%和34.3%。加快深化农村改革,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经营权流转改革进展顺利。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取消行政审批许可事项25项,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045个。公车改革稳步实施,投融资和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区城投融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二是创新驱动活力初显。“互联网+生态商州”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建成运营,培育电商人才2635人,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首批落地51个行政村,全区电商交易额突破3亿元,电子商务已成为当前转方式、调结构、促消费的重要引擎。

(六)聚焦民生福祉,保障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一是民生政策全面落实。财政全年用于民生支出22亿元、增长6.4%,民生保障能力持续提高。以创业带动就业,新增城镇就业338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社保体系不断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实现“十一连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人均财政补助分别达到400元和500元,新农合参合率99.3%。开工新建保障性住房1080套,建成931套,城镇居民住房得到有效保障。年度2260套移民搬迁房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年内又有2500户9000余群众搬离深山。二是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创建工作稳步开展,“双高双普”创建通过市政府评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有序开展。文体惠民工程大力实施,群众性文体展演活动深得民心。三是“双包双促”精准扶贫扎实开展。全区2057名干部职工与1.83万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投入8600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653个,2.24万人稳定脱贫。

(七)聚焦民主法治,促进政府效能取得明显提升。一是严格落实从严治党各项部署。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持续贯彻“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突出问题,全年查处政府系统违纪人员45人。二是积极规范政府公务活动。全面实行财政预决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区级“三公”经费支出下降17%。三是始终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完成“六五”普法,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主动接受区人大依法监督,自觉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办复人大代表建议171件、政协委员提案254件。四是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在全市率先成立民事民议中心,集中化解信访疑难问题,社会反响良好。深入开展各项严打整治活动,全面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同时,国防动员、民族、宗教、地震、气象、档案、统计、方志、供销、工商联、妇女儿童、红十字会、慈善、老龄等领域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群山环抱中的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小区

二、“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

2015年各项任务的完成,标志着“十二五”圆满收官。“十二五”确定的8项约束性指标全部完成,15项预期性指标基本完成,为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总量稳居全市第一;财政收入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2.9%和16.6%。经济实力显著提升,支撑发展和保障民生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固定资产投资是上个五年的3.4倍,兴建了一批补短板、打基础、蓄势能的重大项目。期盼多年的商洛电厂正式落地,西武客专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商丹园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评审。西商二线、宁西铁路复线建成使用,商州已成为陕东南交通中心,区位优势和区域竞争力更加凸显。

——现代农业蓬勃发展。“果、畜、菜、药”四大农业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建成秦土地、佳骞等市级以上农业园区7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3家,商州已成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头羊”,被评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工业经济稳步增长。辖区三大工业集中区聚集效应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比亚迪、延长氟化硅、君威、森弗等一批重点工业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构建了以现代材料、绿色食品、现代中药为主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

——旅游三产突破发展。江山等一批精品景区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带火假日休闲游,连续两届中国环秦岭公路自行车赛在我区成功举办。商山物流园、南秦汽贸城等一批现代城市服务业项目建成运营,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山水园林生态旅游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市纵横路网框架基本成型,朝阳、莲湖、丹南、贺咀、龟山南区等一批城市新区拔地而起,市区“十大工程”、“十大棚改”强力推进,西街旧改谱写商洛旧城改建新篇章。南秦新区建设高位开局,沙河子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连续三年保持在全省第一梯队,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镇。大荆、腰市、牧护关等特色城镇建设成效突出,全区城镇化率达到50.9%,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美丽商州魅力彰显。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切实保障了“一江清水供京津”。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2011年我区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统筹推进“三城”联创,省级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商洛蓝”成为广大市民心中的骄傲。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两个“80%”用于民生的要求全面落实,民生支出累计达到88亿元。3931户城市居民通过安居工程迁入新居,1.35万户5.32万农村群众依托移民搬迁告别深山,8万余人实现稳定脱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创建通过验收命名。平安创建成果丰硕,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责任编辑:赵万本  发布时间:2016年7月4日    
 
 
建设与维护:陕西省《网上陕西》编辑部   办公地址: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大院
电子信箱:w8729838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298388
陕IP备05008609号
特别声明:转载使用本站内容,需经本站同意,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