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关于“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和“十三五”规划基本架构的汇报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渭南市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和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抢抓机遇,拓展思路,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积极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全力推进我市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建设,切实保障全市人民群众基本性和多样性文化权益,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活力陕西东大门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

一、“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一)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我市“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建设逐步完善,市文化艺术中心、市体育中心、市儿童剧院等中心城市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图书馆、市博物馆、文豪国际中心、市电影传媒大厦等项目正在抓紧推动当中,市级公共文化设施日趋完善。全市22个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中,有5个文化馆和6个图书馆已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未达标的县市区也已先后启动新建和改扩建项目。韩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已按国家二级馆标准开工建设,2016年建成投用;临渭区文化中心和文化馆改造工程正在实施;合阳县文化中心、文化产业大厦工程正在建设,2016年投入使用;富平县“非遗文化展示区”已完成建设策划方案的审定工作。全市现已建成乡镇文化站143个,重点镇综合文体中心25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2774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23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16个,信息资源共享县级支中心11个,乡镇电子阅览室143个,社区电子阅览室123个;为16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201个社区、1969个行政村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全市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二)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城乡。完成应急广播网设备建设2674套,建设乡镇级户户通标准化服务站37个,完成直播卫星户户通31390套,完成有线电视户户通53180户, 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9%和99%;全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和村级基层服务点达到全覆盖;建立11个县(市、区)数字电影放映站,农村数字电影放映五年累计190831场次,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的目标;“农家书屋”数字化升级110家;全市11个公共图书馆、11个文化馆、143个乡镇文化站和市群众艺术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三)文艺创作精品迭出。自2011年以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出台《关于传承保护和发展繁荣秦腔艺术的实施意见》,从抓好秦腔精品创作生产、丰富秦腔传播形式、加强秦腔经典剧目保护、强化秦腔人才队伍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加强组织领导等方面制定了具体政策措施。创作了线腔剧本《洽川人家》,秦腔剧本《关中往事》、《情暖石头湾》、下辈子还要你当妈妈》、《家园》、《天国的百合花》、《金果梦》碗碗腔剧本《芙蓉出水》,阿宫腔《天女》,迷胡剧本《春晖》等30多部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旋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具有渭南特色的好剧本。五年来,我们市县两级共创排了20余部新戏,其中秦腔现代戏《家园》,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开幕式演出;大型秦腔现代戏《玫瑰花开》、线腔现代戏《洽川人家》同时荣获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优秀剧目奖”,《金果梦》荣获“剧目奖”;《玫瑰花开》还荣获中国第七届西北五省区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提升了渭南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大型秦腔历史剧《关中往事》、线腔现代戏《洽川人家》、电影剧本《清风碑》、广播剧《大学生村官》、《永远的老腔》、《迟开的野山菊》荣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渭南电视台拍摄的《百集非遗文化精品电视系列片》,全面呈现我市96个省级以上非遗项目。

(四)公共文化异彩纷呈。按照“打造一个、提升一个、巩固一个、创新一个”的基本思路,全力打造“一元剧场”、“四进零距”工程、“青春之梦”等独具渭南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动品牌,为不同层次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一元剧场”被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四进零距”工程荣获省委“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国家第十届艺术节项目类“群星奖”和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截至目前,“一元剧场”演出1500余场次、“四进零距”工程演出3000余场次,“青春之梦”演出300余场次,“三大文化服务品牌”争奇斗艳、融合推进。同时还举办了中国歌剧舞剧院“一路风情嘉年华”、 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陕西歌剧舞剧院歌剧《大汉苏武》、“渭南·泰国风情文化节”、第七届陕西省艺术节开幕式、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等30余场大规模、高品位的文艺演出活动,将高雅艺术引入渭南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举办“渭南文化艺术节”、“渭南青年歌手大赛”、“渭南民间艺术展演”、“书画摄影展”等品牌文化活动,组织实施了“春雨工程”——渭南文化志愿者走进甘肃白银、渭南“一元剧场”走进宁夏银川和渭南公共文化走进云南楚雄3次区域文化联动活动,实现区域文化共建共荣。 经过2年多的创建,我市已被文化部、财政部命名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五)广播电视建设与时俱进。建成全省地市台首家硬盘播出系统,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硬盘播出数字化;解决了76000多户边远地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全市有线电视网络乡、村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7%,广播和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8.9%和99%;有线电视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转换23万户;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和手持移动电视在渭南城区有效覆盖;广播电视发射实现网络远程监控。打造了《百姓问政》、《法治渭南》、《渭南新闻》、《东秦百姓》、《农家四季》、《东府梨园》、《华山说事》、《环境热线》等一批广播电视精品栏目。

(六)非遗保护传承成绩突出。渭南市现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5项,传承人9人,省级项目96项,传承人70人,市级项目253项,传承人501人,基本形成了以市县级项目为基础,省级项目为重点,国家级项目为骨干的四级保护体系。

(七)文化市场规范有序。全市推进了网吧连锁整合,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和游戏游艺娱乐场所的许可权利下放到各县(市、区)。加大全市经营场所的查处力度,文化市场净化率有效提升。网吧接纳未成年人、超时经营、私自卸载管理软件等违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娱乐场所、演出场所的合法经营、安全经营意识得到提高。开展文化市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业务技能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开展法律法规宣传,群众的知晓率和守法意识得到提高。连续开展五届“三秦书月”全民阅读活动,实现了市县两级机关软件正版化工作。“扫黄打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协调督促成功侦破了临渭区“8.15”网络新闻敲诈勒索案和大荔县“6.03”QQ群传播淫秽物品案。

(八)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十二五”期间我市文化产业增势强劲,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达25%以上,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9亿元,增长率10.5%,占全GDP的1.98%。建成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0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九)文化体制改革成绩显著。市县两级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改制单位33个,组建市县两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我市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

二、“十三五”规划基本架构

(一)文化设施建设现代化。继续实施民生文化工程,以市级图书馆、市文化艺术中心、市非遗博物馆为重点,加快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实现市有“三馆”、县县有“两馆”,并达到相应等级。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等。推进市级财政文化设备配送工程,为县级配送流动服务车等设备,为乡镇(街道)、村(社区)配送文化活动器材。实施“文化关爱”工程,开展面向农民工、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三)艺术创作生产精品化。抓好秦腔艺术的发展繁荣,倾力打磨提升线腔现代戏《洽川人家》、秦腔现代戏《家园》、《天国的百合花》和阿宫腔《天女》等舞台剧目,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展演;紧密结合渭南的实际各创作一批舞台艺术剧本,筛选出4-6部较好的给予每部5-10万元的创作资助,创排12部舞台新剧目。

(四)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数字化。建成全市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采取卫星、无线、有线等覆盖方式,全面解决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盲村广播电视覆盖,加快推进全市广播电视户户通、长期通工程建设;完成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实施省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积极实施市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实现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

(五)非遗保护常态化。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和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

(六)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化。搭建和运行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督有力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经营异常名录、“黑名单”、市场禁入等制度,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诚信体系。大力推进文化市场执法人才培养工程,完善综合执法标准规范和制度建设,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监管执法体系。制定市县两级机关软件正版化长效机制,督促市县两级机关落实软件正版化工作。持续开展“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加大要案大案查处力度,积极促进平安文化市场建设,确保网上网下文化空间更加清朗,确保各类文化市场长治久安。

(七)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化。2020年,初步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政策体系健全、效益逐步显现的文化产业运行机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文化企业和投资总额超亿元的文化产业项目,形成以演艺娱乐、广播影视、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出版印刷发行、广告、工艺美术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群。力争到 “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总量翻两番,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速不低于20%,占全市GDP的5%,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性产业。

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5年7月27日
 
 
责任编辑:赵万本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8日    
 
 
建设与维护:陕西省《网上陕西》编辑部   办公地址:陕西省人民政府机关大院
电子信箱:w87298388@163.com 咨询电话:029---87298388
陕IP备05008609号
特别声明:转载使用本站内容,需经本站同意,否则视为侵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