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西安 > 未央区

未央区展示

未央区展示

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19/11/1 浏览量:1645 分享到:

未央区地处西安城区北部和西部,辖域历史悠久,远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先后有秦、西汉、新莽、东汉(献帝) 、西晋(愍帝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文帝初)等11个封建王朝的国都建在未央区现境。秦代所建的阿房宫、章台宫、兴乐宫及上林苑中多处宫室就坐落在辖境中西部。西汉初至公元前190年秋,在现辖境内建成的汉长安城,时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历史上设立国都朝代最多、相沿800余年的古代都城。龙首原一带集中分布着以秦阿房宫、汉未央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为代表的百余个都城宫殿遗址。公元前119年,以汉长安城为起点的“丝绸之路”的开通,第一次打开了中外通商和大范围国际交往的大门,使汉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在中国对外交流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未央区于1954年建区后,历经5次区划调整。1965年10月,并入西安市郊区,1980年撤销西安市郊区恢复未央区建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未央区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93年总收入、总产值双跨20亿,在全省区县中名列第一。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未央区的发展定位先后经过“城市郊区”“新城市中心区”“新行政中心”到“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的嬗变。今日的未央,已是中共西安市委、市人大、市人民政府、市政协的所在地,成为西安的行政中心,拥有空港、高铁、高速公路、地铁等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汉城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的建成,汉长安城遗址的申遗成功,行政中心北迁,地铁二号线的通车,以及“西安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区”城市定位等诸多加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正助推着未央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腾飞。

未央区春季常有寒潮霜冻,风速较大,多浮尘,常有春旱出现;夏季多雨,盛夏易伏旱;初秋多连阴雨,气温下降快,晚秋多晴朗天气,秋高气爽;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少雨。境域幅员不大,气候地区性差异较小。

一、季节物候

春季 一般从2月20日至5月2日,约72天,分初春、仲春、季春3个阶段。2月20日至3月10日为初春,日平均气温3℃~7℃,地面解冻,垂柳发芽,野草返青,蜂出巢,迎春花、榆树、梅花、毛白杨依次发芽开花。3月11日至4月9日为仲春,日平均气温7℃~10℃,山桃始花,加拿大杨、垂柳、玉兰、杏树次第开花,垂柳、牡丹、柿树、加拿大杨、槐树依次展叶。4月10日至5月2日为季春,日平均气温12℃~17℃,终霜,牡丹、紫藤、构树、刺槐次第开花,绿树成荫,柳絮飞扬。

夏季 一般从5月3日至9月12日,约133天。入夏的标志为刺槐盛花。5月3日至6月14日为初夏,日平均气温18℃~25℃,此时芍药、苦楝、柿树、石榴、臭椿、枣树依次开花,蚊蝇出现,冬麦成熟。6月15日至8月16日为仲夏,日平均气温达25℃以上,合欢树始花为进入仲夏的标志,蝉始鸣,合欢、女贞、梧桐次第始花。8月17日至9月12日为季夏,日平均气温从26℃渐降至20℃,日夜温差增大,树木生长渐缓,果实种子陆续成熟,桂花开花。

秋季 一般从9月13日至11月14日,约63天,分初秋、仲秋两个阶段。9月13日至10月11日为初秋,进入初秋的物候标志为核桃成熟,日平均气温由20℃渐降至14℃,蝉终鸣,梧桐、合欢、侧柏、泡桐种子成熟,苦楝、枣树、榆树树叶开始变色。10月12日至11月14日为仲秋,野菊开花为进入仲秋的物候标志。期间,日平均气温由14℃渐降至10℃,枣树、柿树、榆树、牡丹叶子完全变色,女贞种子成熟,出现早霜,后期核桃、柿树落叶,野草开始枯黄,蚊子藏匿越冬。

冬季 自11月15日始入,至翌年2月19日终止,约97天,分初冬、隆冬两个阶段。11月15日~25日为初冬,柿树叶落尽为进入初冬的物候标志,日平均气温由10℃渐降至5℃,百虫蛰伏,石榴、毛白杨、牡丹、梧桐、合欢、玉兰、榆树、刺槐、桑树枯叶相继落尽。11月26日至翌年2月19日为隆冬,进入隆冬的物候标志是垂柳树叶落尽,日平均气温由4℃渐降至0℃以下,地面结冰,土壤冻结。

二、太阳辐射日照

太阳辐射 未央区太阳总辐射平均46.46×10焦耳/(平方米·年),其中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生理辐射23.65×10焦耳/(平方米·年)。太阳总辐射1966年最多,为50.76×10焦耳/(平方米·年);1980年最少,为41.03×10焦耳/(平方米·年)。

未央区≥10℃期间的太阳总辐射占年总量的70.2%;≥20℃期间的太阳总辐射占年总量的38.4%;日平均气温<0℃的无效辐射占年总量的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