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咸阳 > 渭城区

渭城区

渭城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高祖长陵
发布时间2019/11/4 浏览量:1986 分享到:

汉高祖刘邦长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窑店乡三义村之北的咸阳原上,坐北朝南,长陵北依奇峰林立的九*山,南与富丽堂皇的长乐宫、未央宫隔渭水相望,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整个长陵陵区由陵园、陵邑和功臣陪葬墓三大区域组成。陵墓附近曾经出土过属于西汉时代的“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和“长陵西神”文字瓦当,因此证实了这里的陵墓确为长陵。

刘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沛县人。父刘(火瑞),原名刘季,当皇帝后,改名刘邦。他曾任泅水(今江苏省沛县东)亭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揭竿而起,反抗秦王朝统治时,他积极响应,率兵攻克沛城,自称“沛公”。刘邦起义部队初属项梁,后来他的军事力量迅速壮大,与项羽领导的起义军成为反秦的两支主力。楚汉战争中,他叱咤风云,最后打败西楚霸王项羽,于公元前202年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时年55岁。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死于长乐宫,葬于长陵。

《汉书·地理志(上)》记载:“长陵,高帝置”。可见刘邦生前已为自己选址,修了陵墓。长陵与长安城隔渭河遥相对峙,南北相距27里。晴天丽日,如果站在未央宫前殿遗址的高台上,巍峨的“长陵山”清晰可见。史书记载,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长陵东西并列着两座陵墓,高祖陵在西,吕后陵在东。陵园略呈方形,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长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三辅黄图》),折合今天长度为3150米。围绕陵园有高大的墙垣,东西南北四面墙均于正中开门。考古工作者据此对陵园四周进行测量,发现陵园平面为正方形,每边长780米,周长3120米。实测的结果与文献记载大体吻合。陵园的四面墙壁均有遗存,其中距高祖陵80米的西墙保存得最好,尚有高3米、长600米左右的一段墙赫然矗立。西墙下4米的深处,还发现了五条水道并列的一组排水管。这种房脊形的水道高宽各50厘米,为秦汉时常用的标准水道。现存长陵陵园南墙长225米,宽7米,西墙长200米,宽9米,北墙长600米,宽9米,经实测,陵园边长约为780米,周长3120米,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陵园内还建有豪华的寝殿、便殿。寝殿是陵园中的正殿,殿内陈设汉高祖的“衣冠几杖象生之具”,“宫人随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陈严具”(《续汉书·祭祀志》),完全像皇帝生前时一样侍奉。

汉高祖刘邦陵冢位于陵园偏西处,形如覆斗,为夯土迭筑而成,陵墓封土的底部和顶部平面均为长方形。底部东西153米、南北135米,顶部东西55米,南北35米,封土高32.8米。这与古代文献的记载大体相近。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间毕沅所书”汉高祖长陵”石碑一通,陵冢下是刘邦安寝的地宫,《汉旧仪》载:汉代皇陵地宫是“内梓棺、柏黄肠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六车六马,皆藏之。四方外涉,东石外方立,先闭剑户,户设夜龙、莫邪剑,伏驽,设伏火。”入梓棺时,皆珠襦玉匣,连以金缕。长陵现未发掘,地宫内部结构不详。

吕后陵在高祖陵东南280米,封土形状与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东西150米、南北130米,硕部东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西汉的帝后合葬,是所谓“同茔不同穴”,即埋在同一墓地,但各自起坟,而且绝大多数皇后是单独修筑陵园,只有长陵为帝后共用一个陵园。这可能是为了表明刘邦与吕雉这对昔日的患难夫妻生死相依,甘苦与共吧。吕后是刘邦微时之妻,刘邦与项羽争天下,彭越惨败,刘邦落荒而逃,吕雉被俘,在楚营作了两年多的人质;刘邦建汉朝之后,仍南北征战不已。吕雉与萧何坐镇长安、她巧设计谋,诛杀了威震天下、对刘邦威胁最大的两员虎将—韩信和彭越,有力地支援了刘邦的事业。刘邦与吕后绝非一般的帝后关系可比,他们永相厮守,是很自然的。刘邦死后,吕后专权,立其子刘盈为帝(惠帝),剁去刘邦生前爱姬戚夫人手足,挖去双眼,置于厕中将其害死,又以鸩酒毒死其子如意。惠帝死后,吕后大封吕氏宗族,独揽天下。她称制八年,病死于长乐宫,合葬长陵。1976年,吕后陵附近出土“皇后之玺”一方,可能是吕后之物。

在刘邦陵北130米处、吕后陵北350米处,以及吕后陵正南、距南墙30米处,各有一处大型建筑遗址,出土了许多遗物,如各种形式的卷云纹瓦当,印有“宫二”、“宫十四”等文字的瓦片等。这应当是当时寝殿、便殿一类的礼制建筑。寝殿是汉代皇帝或皇帝陵园中的主要祭祀场所,殿堂正中摆放亡者的神座,陵园中的宫人要象侍奉生前的皇帝、皇后一样,每天恭恭敬敬地送上四次饮食,这就是“日祭于寝”的礼仪制度。便殿是寝殿旁边休息闲宴的场所。寝殿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前后,众多的参与者可在此休息;另外便殿中还存放着皇帝(或皇后)生前用过的衣物,供四时祭祀。

陵园以北350米处是长陵邑所在地,位于今咸阳市韩家湾乡怡魏村。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用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关中记》载:“长陵城有南、北、西三面城,东面无城,随葬者皆在东,徙关东大族万家,以为陵邑。”今遗址处南、北、西三面城墙遗迹仍存,陵邑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故城南墙长1245米,现存残迹长1100米,宽9米,中段有门洞遗迹。西墙长2200米,现存残迹长1000米,宽9米,墙中间亦有西门遗址,门址宽15米,夯层坚固如石。北城墙多被破坏,断断续续保存着部分墙迹,最长一段为200米,宽7米。北墙与南门相对处有北门遗迹。《汉书·地理志》载,刘邦生时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冢于陵邑中,让其供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零五十七,人口达七万九千四百六十九。近年在长陵邑范围内曾发现树木双兽纹半瓦当和大量瓦片堆积、水管道、生产工具等。从文献记载和这些残留的废墟、出土文物,可以窥见当年陵邑朱檐彩栋、深宫广院、车马人熙的繁荣景象。

陵园以东,是功臣陪葬墓群。在西汉诸陵中,长陵陪葬人数之多,陪葬墓格局之规整,在汉代帝陵中是绝无仅有的。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多陪葬长陵。陪葬墓从陵园东门一直到泾河岸边,广延15华里。据说,当时陪葬的有100多人,现在尚可见到的还有70多个墓冢。每个墓冢占地不多,但墓冢之间前后左右的行列间距大致相当,排列得井然有序。陪葬者大都是跟随刘邦立下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和近亲王侯。最知名的有萧何、盲参、周勃,周亚夫、张耳等人。陪葬墓的封土较帝后陵小得多,形状有覆斗形、圆锥形、山形三种。

在陪葬墓区的中心位置,曾经出土“齐一宫当”、“齐园宫当”。“齐园”文字瓦当。这说明在陪葬区内还有“齐园”建筑。《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称帝后,封八子为王,“子肥为齐王,王七十余城”。刘肥是刘邦宠爱的次子,母曹夫人以子显贵,死后陪葬长陵,并为之建筑园寝。出土的“齐园”等瓦当便是曹夫人寝园遗物。

1965年冬,在长陵陪葬墓中,出土了驰名中外的3000彩绘兵马俑。在陪葬墓区发现东西两排,两两相对的11个土坑,土坑内是排列有序的1800余步兵俑、580余骑兵俑,还有许多陶盾牌、兵器和车马饰。步兵俑葬于5个坑内,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44.5厘米,相当于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那么高。虽不是真人原大,但个个威武十足。他们身披各式用绚丽的红、白色描绘出甲片的黑色销甲,有手持戈或盾,左手握拳下垂。骑兵俑葬于6个坑内,他们身着红、白、绿、紫等颜色的服装,上面还有彩绘的图案,大多也披着黑色铠甲。所骑之陶马形象逼真,有的俯首贴耳,似安然待命;有的昂首嘶鸣,似急欲出征。

   这批兵马俑显然是殉葬用的。那么,它们究竟是为谁殉葬的呢?为揭开此谜,1970年,考古工作者对陪葬坑北边不远处的两个大墓冢进行了考古发掘,从中发现了钟、磬等乐器,彩绘漆木车、漆箱等用具。特别重要的是从两座墓中发现了两百余枚玉片,个别玉片的四角小孔里还有残留的银丝。可知死者大概是身穿银缕玉衣下葬的,身份相当高。有学者参照《水经注》的记载,认为这两个墓是周勃、周亚夫父子的墓,应当是可信的。周勃为沛人,从公元前209年便跟随刘邦起事。他为人质朴少文,深得刘邦信任。刘邦临终前预言将来“安刘者必勃”。果然,在诸吕图乱、刘氏之朝岌岌可危之际,周勃作为手握重兵的太尉,立即与丞相陈平谋划,诛灭了诸吕,迎立了文帝,为刘氏王朝立下了一大功劳。周亚夫也是一位勇冠三军的将领。文帝临终告诉太子刘启,若一旦有危急,可以周亚夫将兵。刘启(即景帝)即位的第二年,东方地区便爆发了七国之乱。周亚夫受命出征,三月之内平定了酝酿已久、声势浩大的叛乱。周氏父子对安刘定国,功劳可谓大矣!在汉代,重要的军事将领死后,朝廷给以隆重的礼遇。以军阵送葬。杨家湾庞大的陶俑群,正象征着为死者送葬的军队。以周勃、周亚夫父子的武功以及他们在汉初政局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得此威武军阵送葬,在当时该是名正言顺的吧!

西汉灭亡后,历代帝王曾对长陵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如今二千多年过去了,高祖长陵仍以高大雄伟的姿态,屹立在咸阳古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