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咸阳 > 旬邑县

旬邑县

旬邑县

历史沿革
发布时间2019/11/12 浏览量:1935 分享到:

旬邑,周人先祖早期生活的地方,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古属《禹贡》九州之一的雍州。公刘、古公亶(dǎn)父时期,属豳地。西周王朝建立后,将豳地划入王畿(jì)之内,并置邑,为栒邑。周平王东迁时,以豳地赐秦。至战国约秦孝公时期,始置栒邑县;秦、汉、三国时期,沿袭旧制,为栒邑县。晋朝易名为邠邑县。南北朝时期,改置三水县;隋、唐、五代、宋到元朝初年,仍沿用旧名。至元七年(1270)到明成化十二年(1476),并入淳化县,三水县不存。明成化十三年(1477),复置三水县,沿袭到清末。民国三年(1914),撤销清朝府、州设置,因原县名与广东三水县重名,复改为栒邑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栒邑是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关中分区长驻于此;中共陕西工委、陕西省委曾在此领导了关中及陕西的民主革命斗争,使这里成为一块红色热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先后辖属邠县分区、咸阳专区、宝鸡专区等。1958年12月,实行大县建制时,并入彬县。1961年8月,撤销大县建制,恢复栒邑县,辖属咸阳地区。1964年9月,因“栒”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改“栒”为“旬”,名旬邑县。现辖属咸阳市。


公  刘  豳  国


公刘,古代周族领袖。据考,为周始祖后稷的曾孙(一说,为十余世孙)。约生活于公元前1600~1500年,曾创业于豳,立国于豳,是先周历史上第二位伟人。豳,周室王朝的肇始之地,历史上的豳地范围很广,按明代史学家文翔凤(旬邑人)《豳谷考》中的豳地,大约东至现在的铜川、耀州,西至彬县、永寿县,南限淳化县,北到甘肃省的正宁县、宁县一带,而旬邑居其中,为中豳。


公刘所处的时代,正值夏朝最后一位帝王桀统治时期。桀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美姬,信谗言,荒淫无度,不修德务政,造琼室瑶台,建酒池肉林,滥杀忠臣无辜,致使天下大乱,祸患不断,最终失去了政权。


关于公刘居豳,司马迁在《史记》中有多处记述:“夏道衰,而公刘失其稷官,变于西戎,邑于豳”(《史记·匈奴列传》),“周之先自后稷,尧封之邰,积德累善十有余世,公刘避桀居豳”(《史记·刘敬传》)。公刘是一位有雄心壮志的人,因夏桀无道,为避祸乱,他率领以种植游牧为主的周族先民,由邰(今陕西武功一带)爬山涉水,一边采集、狩猎,一边相其阴阳,观其泉流,转辗迁徙,最终来到林草葱郁、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豳地,即今旬邑一带定居下来。


周族是一个崇尚节俭、重农尊贤的部族,与夏桀的残暴统治形成鲜明的对比。公刘居豳后,继承先祖遗德,重修后稷之业。他率领族人,到处观察地形水源,开垦荒地,专心耕种,安居乐业。他还伐木取材,采掘矿石,取砺取锻,改进农具等。经过数年努力,周部族的百姓有财物,有积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相邻部族都感其恩惠而拥戴和归附,周族由此发达。公刘之后的周朝八百年天下,由豳地奠定了基础。公刘是一位杰出的人物,周族百姓为他歌功颂德。《诗经·大雅·公刘》一诗中,每章的第一句都以“笃公刘”来颂扬他,整篇洋溢着百姓对公刘的感激和爱戴之情。


从公刘居豳到他的第九代孙古公亶父(周太王)迁都岐山,历经300余年,豳地一直是周人活动的中心。公刘死后,葬于今龙高土陵村。陵塚形似一巨人睡姿,头枕北原,足蹬泾河,虽经千年岁月沧桑,仍可窥见昔日规模之宏大。


姜 嫄 圣 母



在旬邑民间的远古传说中,有一位神奇而伟大的女性,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赞颂,她就是神农后稷的母亲——姜嫄。


据史书记载,姜嫄为炎帝后裔有邰氏的女儿,是黄帝曾孙帝喾(kù)的元妃。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载:“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悦,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姜嫄如此神奇地怀孕,生下一个奇人——弃,即后稷,成为周部族的始祖。由此,这段神奇的传说千年不衰。


后人尊姜嫄为圣母,一是因她为后稷的母亲,孕育了一代奇人。《诗经·大雅·生民》中说:“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因此,她同样是周人的始祖;二是因她造福人民,功德伟大。据传,古时的豳山(即石门山)岩壑崎岖,山溪环绕,瀑飞溅溅,林草繁茂,景色幽美。但若逢暴雨,则山洪汇聚,浊流滔滔,惊天动地。已经长大的后稷常在这里教民稼穑,引水灌田,但他的辛勤劳作常常被洪水破坏。姜嫄见此情景,十分心痛儿子的劳动成果,拔出头上的金簪,在河谷里划出一道道痕迹,使洪水有序流出,为百姓利用,这就是传说中姜嫄“金簪梳水”的故事。金簪划出的河道,就是今天的姜嫄河。千百年来,这条河奔流不息,为世世代代的人民浇灌着幸福。


时至20世纪中叶,人们在石门山中筑坝蓄水,建成人工湖,取名姜嫄湖。姜嫄湖象一面镜子镶嵌在万绿丛中,清澈、明净,为石门山增添了几分宁静和神秘。


人们不仅把姜嫄尊为圣母,而且将她奉为主宰婚姻或赐子之神。后人就在姜嫄河流经的山崖上雕像,左右配太姜、太任、太姒、邑姜四代先周贤妃雕像,善男信女,纷至沓来,焚香礼拜,乞求神佑,渐成习俗,姜嫄也被人们演化敬奉为送子娘娘。岁月更替,朝代变迁,千百年来,圣母庙香火不断。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以祭祀姜嫄圣母为主的祈子庙会,仪式隆重,参拜者络绎不绝,蔚为壮观。


神 农 后 稷



后稷,名弃,他的母亲姜嫄因踩巨人足迹而怀孕,心里不安,生下儿子后,以为不吉利,不打算收留他。《史记·周本纪》对此描述颇为神奇:“……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避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嫄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弃从母亲怀孕到降生都具有很浓的神话色彩,注定是一位奇人,周人奉他为始祖。又因他造福百姓,开创了周人农耕生产的先河,被尊为神农。


弃少时,就志趣高远。游戏之时,喜欢栽麻种豆,栽种之物都生长茂盛,并以此为乐。及至成年,爱琢磨种植技巧,能因地制宜。周围的百姓纷纷前来求教,把他当作榜样。他的事迹日渐传播,远近闻名。


弃所处的时代,正当中华民族尧帝时期。尧帝闻其事迹,便举荐他担任农师,管理农业生产,在更大范围内教民稼穑,推广农耕技术,使“天下得其利,有功”,受到尧帝的赞赏。舜帝继位后,对弃信任有加,弃愈加尽职尽责,适时播种谷物,拯救饥民,做出了突出贡献。舜帝便封弃于邰(今陕西武功一带),以官为号,称做“后稷”,也就是主稷(五谷)的官员。


后稷热爱农业,毕生倾力于造福百姓,受到百姓的爱戴和颂扬,《诗经·大雅·生民》就是追述其事迹的诗篇。后稷虽然是传说中的人物,但却是周人的先祖,他对周人的后裔影响很大,后世子孙崇尚农业、以农立国的传统与其是分不开的。



太 王 迁 岐


周太王,即古公亶父,古代周族领袖。他是公刘的第九代孙,周文王姬昌的祖父,约生活于商朝的武丁、武乙时期,是先周历史上第三位伟人。


古公亶父和他的祖辈后稷、公刘一样,宽仁厚德,爱护百姓,深受族人的拥护和爱戴。《史记·周本纪》中记载,他在豳地“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古公亶父所处的时代,是商朝后期,殷商与各部族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豳地常遭受戎狄侵扰。初时,戎狄为了掠夺财物,攻打豳地。古公亶父向来施行仁义,便把财物送给他们。但戎狄贪得无厌,不久又来攻打,想掠夺土地和民众。大家满腔愤怒,坚决要求同戎狄作战。古公亶父却说:“民众设立君主,是靠他为大家谋福祉的。戎狄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为了土地和民众,这些属于我跟属于他们有什么不同呢?大家因我的缘故而去打仗,必然会失去亲人,我不忍心这样做”。于是,便带着族人离开了豳地,“度漆、沮,踰梁山,止于岐下”,定居下来。岐,即现在的宝鸡岐山。豳地的民众皆扶老携幼,随之而来。相邻部族的百姓听说古公亶父仁慈,亦多归之。


古公亶父离豳迁岐后,改变当地习俗,建筑城郭居室,设立官吏,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周族逐渐强盛起来,奠定了周文王时期的“西岐”繁荣。


古公亶父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其仁慈义行和开拓精神受到周人的崇敬。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后,追尊古公亶父为“太王”。《诗经·大雅·緜(mián同“绵”)》就是歌颂其功德的诗篇。


虽然周族人由太王迁岐而逐渐走向强盛,而豳地永远是他们的故乡。


七 月 流 火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bì)发(bō),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三之日于耜(sì),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饁(yè)彼南亩。

田畯(jùn)至喜。


这是《诗经·豳风·七月》的开篇内容,意思是:七月里火星偏向西,九月里妇女把衣授。十一月北风呼呼响,十二月寒气冷飕飕。粗布衣裳都没有,寒冬腊月怎能熬到头?正月里修好锄和耙,二月里举足到田头。老婆孩子莫忘记,晌午送饭村南头。监工田官乐悠悠。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所谓“风”,就是当时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民谣的总称。根据民歌产生的地区和曲调,又分为十五国风,《豳风》为其中之一,主要收集了豳地的民歌民谣。《七月》是《豳风》中最为出色的一篇。


《七月》产生于公刘居豳之后,是一首史诗性的歌谣,真实生动地描述了豳地先民们一年四季辛勤劳作的生活画面,展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风貌。全诗借劳动为比兴,用素描构图,象一幅幅连环画,叙事、写景、抒情浑然一体。“七月”是取句首二字为歌题,以农历月份为序,描述农事生活,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诗中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先周奴隶社会贫富有别、劳逸不均的社会现象。诗中前两章首句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开始,抒发了奴隶们在秋后面临寒冷无衣可穿的哀伤与渴望,浓郁的渲染笔调使人为之心颤。之后,各章内容按时序的变化,描述了奴隶们一年四季周而复始的悲惨命运,使人感到气愤与不平。


历史已进入文明、民主、富裕、和谐的二十一世纪,昔日的豳地,到处充满了生机和希望。盛世旬邑,物阜民康,百业兴旺,正在谱写着催人奋进、奔向小康的锦绣诗篇。

上一篇:经济发展
下一篇: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