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网上咸阳 > 乾县

乾县

乾县

乾县:古丝路重镇 两千载名城
发布时间2019/11/6 浏览量:2041 分享到:

盛夏时节,从十三朝古都西安城西的丝绸群雕驾车出发,沿312国道向西北驰去,麦浪翻滚的八百里秦川疾速地向后隐退着。当进入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乾县境内时,巍峨高耸的奶头山映入眼帘,这里是驰名中外的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乾县因乾陵而得名,乾陵已成为乾县的标志。

登上乾陵主峰之巅,远眺关中平原,但见天高云低,山川似锦,田园如画,麦浪翻滚,千村万堡,如舟在水。滔滔渭水如银带逶迤天际,巍巍秦岭似巨龙横卧于天地之间,令人心醉神迷,把酒临风,不由发思古之幽情。

承载5000年华夏文明造就2000载历史名城

乾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早在5000年前,乾地好 畤是轩辕黄帝祭祀天地的圣地,人文初祖黄帝点燃的幽幽香火,向世界昭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揭示了华夏文明的前途和潜在力。可以这样说,黄帝在这里开启了中华文明史的先河。

考古发现,乾县境内有古遗址88处,其中从原始时代到秦汉时期古村落遗址共30余处。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境内的郭村遗址、上陆陌遗址、秦家庄遗址、周张遗址、河里范家遗址、北郑遗址、淡头董家遗址等,都是典型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有3处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史书记载,乾地在夏、商时期为雍州之域,周太王徙居岐阳为岐州属地,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秦始皇曾追斩嫪毒于好畤,并在乾地建有梁山宫、甘泉宫。大秦帝国建都咸阳畤好畤地居都城近郊,又当陕甘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自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11世纪的2000多年里,乾县一直为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京畿重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数百年征战,惊心动魄,这里的每一个村庄,都飘散着古战场的硝烟;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历史的血脉;这里记载着先民满含辛酸的奋斗历程;这里谱写着可歌可泣的民族英烈的感人故事。也正是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乾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品格。

公元684年,唐高宗李治埋葬在这里。因陵墓位于唐王朝都城长安西北方,在八卦中属于“乾”位,《周易》中称乾为“天”,为父,故得名乾陵。

同年,分好畤、礼泉、始平、武功、永寿五县地设立奉天县,将县城搬迁到乾陵脚下、漠谷河畔(即现在乾县城址)。从此,奉天县就成了唐王室的祭祖之地,皇亲贵胄,络绎而至,奉天县城,世所瞩目。近百年的皇室祭祖、宫廷生活习俗的熏染,对乾地百姓的文化生活和民风民俗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初建的奉天县城,周仅五里。建中元年(780),唐德宗称帝数月之后,术士桑道茂谏言:“陛下不出数年,暂有离宫之难,臣观奉天有天子气,宜高大其城,以备非常。”(《资治通鉴》)德宗采纳了桑道茂的建言,诏京兆尹(掌治京师的官)严郢带领神策军“发丁数千,杂六军之士,筑奉天城。”围绕旧城加修了周十里、高三丈二尺的外城,并修了深二丈、阔三丈的护城河。从此,乾城有了内外城之分,内城称子城,外城称罗城。后子城倾塌,今城即罗城。

奉天城按桑道茂意取象玄武,故筑以龟形。北城狭长伸出,谓之龟颈,瓮城即龟头,南门短秃为龟尾,东门、西门、小东门、小西门为龟之四足。城内南、北什字高突,酷似隆起的龟背,纵横街巷,宛若龟背上的花纹图案。在古代,龟是祥瑞、长寿的象征,当时筑城以龟,旨在企求祥和、安定、康乐是显而易见的。

史载,历代对城墙做过多次修复加固,至明万历年间,城内建筑格局基本定型,有“九楼八涝池,七十二个半巷子”之称。新中国成立初期,古城墙尚保存完善,50年代后拆毁。现仅存龟首和西部半壁残垣,但其高大雄奇仍可见一斑 。

乾县因历史文化悠久,龟城别具一格,乾陵名播中外,文物遗存丰富而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风水宝地人杰地灵人文历史源远流长

有人说乾县是风水宝地,这话不无道理,因为自隋唐以来,就有四个帝王的三座陵墓选在了乾县。这就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乾陵、隋恭帝杨侑的庄陵和唐僖宗李儇的靖陵。还有散布在全县各地众多的汉代高冢,这无疑也是那些达官显贵们的墓地。唐德宗的国师桑道茂,是历史上著名的术士,也将自己的墓地选在了乾县城的南门外。

正是这样的风水宝地,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孕育了灿烂的民间文化艺术,诞生了众多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

这里,曾是佛教最早的传入地之一,境内有兴国寺、铁佛寺、化度寺、弥陀寺等著名寺院14座。

这里,留下了诸多古代先贤的足迹,伟大的思想家庄子曾西游到秦地,隐居乾县梁山以北的庄子塬,著成《南华经》。

这里,人才辈出,群星灿烂。元代乾州人杨奂才华横溢,考中状元,深受宰相耶律楚材器重,曾任河南路课税长官兼廉访史,告老还乡后创立“紫阳书院”,被誉为“关西夫子”。

近现代乾县文坛巨匠范紫东先生,博学恣肆、才思敏捷、妙笔生花,作为西安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从 1912 年易俗社成立开始,历经四十余年,创作了68本秦腔剧本,其剧作《三滴血》、《翰墨缘》、《软玉屏》、《苏武牧羊》等久演不衰,脍炙人口,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当代关汉卿。范紫东在戏剧创作上的卓越贡献已被载入中国戏剧史。除此之外,他还编纂了《乾县新志》、《陇县新志》、《永寿县志》、《西安城郊胜迹志略》、《陵墓志》、《关西方言钩沉》、《关西周秦石刻摹本》、《乐学通论》、《地球运转之研究》、《待雨楼诗文稿》等。范紫东对乾县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里,孕育了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弦板腔。弦板腔又称“板板腔”,由主要伴奏乐器“弦子”和敲击乐器“板子”而取名,其最早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宋代,历经二千多年,在乾县植根最深。弦板腔最初是以皮影表演为主要形式,直至1958年,乾县剧团首次将弦板腔搬上了戏剧舞台,由演员代替了皮影表演。2006年弦板腔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还有传承数百年的首批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蛟龙转鼓。

蛟龙转鼓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的最大特点是:锣鼓声韵铿锵有力,表演场面气势磅礴,秦鼓风韵剽悍,既鼓之舞之,又足以蹈之,既可以聆听到震撼心弦的鼓乐声,又可以看到腾跃旋转、英姿飒爽的舞蹈动作。令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改革的大潮中崛起

自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以长安为起点,连接欧亚大陆的通道“丝绸之路”以后,至陇海铁路通车之前,西兰公路一直是我国西北交通的大动脉。乾县就是这条大动脉上的一个重镇,是沿丝绸之路骑马西去的第一站。

一缕丝绸,串起千年历史,一条商路,承载千年文化。驼队马队的叮叮铃声敲醒一个个黎明,送走一个个黄昏,中国商人们历经长途跋涉,将丝绸、瓷器、铁器、漆器等运到中亚、西亚及欧洲各国,又把西方国家的葡萄、胡桃、石榴、香料、玻璃、宝石等运回中国。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重要通路。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乾县人见多识广,走南闯北,颇具商业头脑。明清时代,县城就较为开放,街衢纵横,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日杂、铁店、棉花土布店、丝绸店、酒店、饭店、药铺、粮食集等店铺星罗棋布,成为西北商贸流通之要冲。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古城乾县在古丝绸之路上重新崛起,商贸流通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20世纪80年代,开拓进取的乾州人,首先打入绍兴,把那里滞销的化纤布源源不断地运到乾县,于是三眼桥大市场应运而生。乾县很快发展成为年产服装6000多万件的服装加工大县。到1986年,三眼桥市场就发展成为拥有600多个摊位,以批发为主,批零兼营的西北最大的化纤布集散地,经销花色品种达千种以上,日成交额10万至30万元,年吞吐布匹3000万米,销地跨越西北、西南、华北、东北十几个省、市、区,销售量跃居全国四大化纤布市场榜首。在三眼桥市场的带动下,棉花、成衣、纽扣、木材、煤炭和饮食等交易市场也发展起来,乾县的商品贸易一时名震西北。

近年来,乾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工业城、商贸城、旅游城、生态城、宜居城”的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城镇带动战略,县城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形成了县城主干街道七纵七横的棋盘状格局。兴建了人民广场、金三角广场、东新街广场、奉天文化广场等一系列供群众休闲娱乐的场地,建成了唐风貌街区、北大街名吃一条街、鼓楼和北城门楼等一批地标性建筑。加大旧城拆迁改造力度,温州商贸城、盛唐大观园、先河世纪城等旧城改造项目有序推进。

乾县用于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的资金累计达到8.5亿元,城区面积由9.7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人口由6.5万人增加到15万人。完成了纺织工业街区、唐风貌街区、西兰大街“三大板块”改造建设,建成迎宾大道、奉天文化广场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完成了东大街、东环中路、桥东新街、北大街、正街等20条街区道路提升改造和西大街、步家巷、黉学街、泰山庙街等10多条街区人行道铺设;开通了顺太街,新老城区全面贯通。在县城栽植树木2.1万棵,建成绿化带3.5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3%。通过“道旁植绿、见缝插绿、屋顶置绿”等措施,着力打造生态城市。

2012年,乾县荣获陕西省园林县城称号。目前,乾县正抢抓机遇,努力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大镇、旅游名镇。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古丝路的重镇,乾县县委、县政府决心加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行列,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充分利用自己的土地资源和旅游资源,积极寻求同丝绸之路沿线区域各领域的合作,为古老乾县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经济腾飞注入新的活力。

上一篇:没有上一条记录
下一篇:乾县刺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