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击水 勇立潮头


--记府谷县黄河集团公司企业发展纪实

在陕北高原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一个最早设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明星企业——府谷黄河集团公司。府谷县黄河集团公司是榆林市乃至全省的老牌民营企业。公司创办于1993年,拥有9个规模以上子公司、1600余名员工,是一家集建材、化工、民爆、电力、交通、餐饮于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2017年底公司总资产18亿元,累计缴税1.81亿元。公司党委下属6个企业党支部,现有党员136名。

公司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民营企业”, 陕西省“最具社会责任企业”, 创新陕西“行业十佳示范单位”, 陕西省“万民百姓的贴心单位”, 连续多年被评为榆林市财政贡献“百强企业”,榆林市“节能减排先进企业”、“慈善奖”、“先进职工之家”等多项荣誉称号。公司党委先后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被陕西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榆林市委组织部评为“全市四星级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2018年被陕西省省委组织部和陕西省两新工委评为“五星级党组织”。公司董事长、原党委书记张侯华光荣当选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张继平先后当选陕西省第十二次、十三次党代会代表,荣获“全省优秀青年实业家”“全省劳动模范”“全省优秀民营企业家”“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顺应改革潮流 带领群众创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东方风来满眼春,神州大地掀起一股创业浪潮。黄河集团创始人张侯华顺应改革开放的大潮,在府谷县前石畔老支书孙侯怀的关心和支持下,从1984年至1988年陆续创办黄河水泥厂、翻沙场、纸袋加工厂、花砖厂、造纸厂、玻璃纤维厂等六个小型企业,带动家乡父老一步步走出贫穷落后,走向文明富强。1990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公司党组织决定开始第二次创业,投资8000多万元,新建府榆水泥厂、东风水泥厂,府谷县炸药厂、6000KVA电石厂、塑料编织厂、华龙大桥等6个企业,于1998年底全部建成投入运营。在此基础上,集团公司进一步制定了1998-2003年发展计划,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投资新建十万吨水泥厂,三道沟焦化一厂、二厂,新民焦化一厂、二厂,黄河大厦等企业,期间陆续将纸袋厂、翻沙场、花砖厂、造纸厂、玻璃纤维厂关停淘汰。

注重环境保护 打造绿色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府谷县乡镇企业迅猛崛起,小企业遍地林立,环境污染、能耗高、产品质量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集团公司党政全体班子成员在公司创始人张侯华同志和副董事长张继平的带领下,认真学习党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和国家产业政策方面的文件精神,使大家深刻地认识到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坚持关小上大,走循环经济的新路子,企业才能持续发展,才有市场竞争力,于是公司通过认真研究和市场考察调研,从2004年开始对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进行技改、关停、并拆除了两个六万吨水泥厂和四个焦化厂。同时于2004年投资8000万元将原生产能力2000吨/年铵锑炸药厂技改为年产为10000吨/年SCR—3型乳化炸药生产线。投资2.7亿元新建了装机容量4×15MW发电机组,该厂经陕西省发改委节能中心认定为资源综合利用机组,并配套完善了烟气在线监测系统,脱硫脱销装置,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该厂建成后年发电量3.9亿千瓦时。每年可消耗府谷县境内煤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煤矸石和劣质煤27.6万吨,使资源得到二次利用。

巨资架起幸福桥 解百姓之忧

神府煤田是全国特大煤田之一,当地运煤车流量非常大,重车出不去,空车进不来,塞塞堵堵,一堵就是几天几夜,严重影响县城居民生活和府谷县经济的生产发展,面对这一怒人的烦恼,公司创始人张侯华立马召开黄河集团公司董事会下定决心在温李河上架座桥,这样一来,重车、空车、车来车往、各行其路,经过日夜兼程、风吹雨打,黄河集团公司终于在1997年投资3200余万元,修建华龙大桥一座并顺利通车,解决了210国道温李河滑坡路段长期存在的交通堵塞问题,彻底治愈了路患。2006年公司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改善府谷县的交通状况,缓解当地交通压力,推进府谷煤电化载能工业基地的建设,促进晋陕蒙又快又好的发展,大胆设想,于当年4月份经陕西省,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员会批准立项投资1亿元建设华莲黄河大桥,一期工程于2008年7月份建成通车,二期加宽复线工程于2011年10月开工建设,2013年8月份建成通车。为当地煤电化载能工业基地建设和府河两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桥被当地群众誉为连接秦晋的友谊桥、群众致富的富民桥。

紧跟时代步伐 走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2008年集团公司根据我国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府谷县的总体规划,在充分利用府谷县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以电石企业为龙头,自备电厂为依托的黄河工业小区,并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搞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逐步计划投资新建30万吨/年聚氯乙烯、30万吨/年烧碱、120万吨/年水泥,3000吨/年硅钙、3×30000KVA电石炉配套20万吨白灰炉、年产2.4亿块粉煤灰标砖和30万立方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目前,黄河工业小区正式步入了实施阶段,并基本形成了循环经济模式,电石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经净化处理后煅烧白灰,废焦末和白灰,是理想的电厂脱硫材料,电厂粉煤灰及炉渣全部用于新型墙体材料厂制砖,每年利用粉煤灰和炉渣40万吨,这样小区产业形成了全部循环利用,使所有企业的废渣、废热、废气全部利用实现了资源综合利用,废渣、废气实现了零排放的新目标,所有项目废物回收利用每年可为企业创造5000万元经济效益。

黄河集团龙华发电厂建立健全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管理评审、内部审核来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并取得认证机构颁发的证书。新型墙体材料厂粉煤灰蒸压砖为省名牌产品,注册商标为“府兴园”。公司密闭电石炉技术被省科技厅立项支持为自主创新科研项目,其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的创举,得到了省、市、县的高度肯定和当地群众的普遍赞誉。

抓党建促发展 助推企业壮大

公司党委成立以来,始终秉承“党建铸魂,引领发展”的宗旨,逐步形成了“党委议事定战略、人才培育强班子、党员评议献智策、光彩事业负使命”四位一体的党建模式。一是把党委议事和决策机制作为公司最高制度,凡涉及重大项目决策、前期调研论证、中期投资建设、后期监督管理,都必须经党委会研究后才能付诸实施,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企业发展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二是把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命根子,大力招聘吸纳大学生,选派管理层和一线职工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考察学习。采取委培、集中培训、参观见学等方式,定向培养各工种人才。实行激励制度,提高工龄工资补贴和岗位工资补贴。创建企业文化,用优秀的文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三是党政机关一样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把党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送到每名党员和广大职工中。积极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在技术骨干和生产一线中发展优秀年轻党员。四是以光彩事业凝聚人心,集团公司每年拿出利润的2%存入“扶贫光彩基金”,积极引导党员、企业各行政部门和员工开展扶贫帮困献爱心活动,连续多年向企业所在村及村委建设捐资捐物,每年向村民送爱心大米、白面,党委书记带头帮扶贫困职工和群众,每年“七一”“春节”到村进户慰问生活困难党员和村民。下属6个企业党支部一对一帮扶1个村子。实现了党组织在职工群众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对企业发展的政治引领作用,推动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

公司被中央及省市县表彰的优秀党务工作者、劳动模范、非公有制经济先进工作者30余名,部分企业连续受到省市县有关部门的表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集团公司面临重大困难,主要经济指标一度出现负增长,关键时刻,公司党委发动全体党员职工谏言献策,坚持克难、开展“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个党员、一面旗帜”,展才华、比贡献等主题活动,大大调动广大党员的生产积极性。有力的促进企业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回馈社会献爱心 为构建和谐家园做贡献

回报社会、关爱员工是黄河集团公司得以发展的又一大法宝,集团公司在构建内部和谐环境的同时,高度重视构建和谐企业外部环境,为企业员工谋福祉,推进职工持股制,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金,帮助困难职工解决生活困难。为了解决职工两地分居、子女上学难等实际问题,集团先后投资3000万元新建100余套职工家属房和300间职工宿舍供职工居住。在丰富职工文化方面,集团积极鼓励员工在工作之余学政治、学文化、强化业务知识,并投资新建了党员活动室、企业发展展厅、职工活动室,定制报纸杂志书籍和体育健身器材等文体用品,为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一些重要节日,公司党委及工会通过组织职工开展歌咏比赛、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一直以来,集团在狠抓企业发展的同时,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引导企业各行政部门和员工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开展帮扶工作,先后安置下岗职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贫困户1000余人,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500余人。职工子女考取大学,企业为每位考生资助5000至15000元助学金。连续多年该集团公司积极为贫困地区办学,修路,解决人畜饮水、灾区重建和府谷县“双百工程”爱心助残,精准扶贫等等社会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累计4000余万元,推动了企业的健康发展,温暖了职工的心,构建了和谐的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并获得榆林市慈善奖。

在未来的岁月中,黄河集团公司将按照党中央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抓好党建工作的同时,带领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大力宏扬企业文化,认真抓好企业转型升级工作,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关注社会公益事业,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公司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