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 整合资源

全力打造汉滨工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近年来发展情况

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位于秦巴明珠、汉水之滨的月河川道,2009年被省政府批准建设的全省100个重点县域工业园之一,规划总面积40.2平方公里。2016年创建为“省级农产品加工产业示范园区”,2017年创建为“省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2018年创建为“省纺织服装特色出口基地”、“省级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创新转型示范区)”。

近年来,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紧紧围绕“追赶超越、引领发展”的总体要求,严格按照“科学布局、规范建设、功能配套、市场运作”的思路,以创新创业基地孵化园建设为重要抓手,聚焦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厂房建设、基础配套、营商环境等关键环节,探索“12345”推进机制,集中区实现了由单一工业到融合产业、由初期分散到高度集群的跨越发展,已经成为汉滨乃至全市工业发展的强大引擎和对外开放的名片。2018年,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80.5亿元,是2010年的102.8倍;入驻企业累计达到153户,比2010年净增143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户,新三板挂牌企业1户,对外出口备案企业13户。带动就业2万余人。今年1-10月份出口额达7430万元,全年有望突破1亿元。集中区主要做法如下:

一、坚持一个引领,用规划促进集中区集约发展

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始终把规划作为促进集中区集约发展的先决条件,面对同处于全市唯一重点开发区域的安康高新区和恒口示范区,分析了三区的产业优势和发展趋势,在集中区规划布局了富硒食品园、现代物流园、朝阳综合园、新型材料园、装备制造园、生物医药园、纺织服装园等“一区七园”,实现了与安康高新区、恒口示范区的产业互补,错位发展。面对五里重点镇、搬迁社区、农业园区集中布局的现状,探索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新型城镇社区“三区统筹”发展模式,坚持以工业集中区规划建设为引领,把月河川道发展规划、集中区发展规划、五里重点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陕南移民搬迁安置规划进行“五规”融合,实现了集中区发展与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错位布局。通过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的规划,引导企业向集中区集中、资本向集中区集聚、产业向集中区集群。

二、聚集两大重点,着力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

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始终把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园区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两手抓,两促进,不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在产业建设方面,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推动、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方针,重点打造“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纺织服装”三个百亿产业,加快打造产业集群。目前,东区的绿色环保新型材料产业链、中区的富硒食品产业链、西区的综合物流产业链已经建成,采取政府提供土地、社会资本方建设运营管理模式投资合作构建的纺织服装产业已初步形成。探索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成立核桃产业、魔芋产业、辣椒产业等专业合作社及镇办分社,推动形成大的产业链。目前,带动贫困人口就业2189人,94家工业企业与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带动214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3亿元,建成了“三纵四横三桥一环”的路网及配套设施建设,集中区供水、供电、通讯、绿化等基础配套已经形成。整合陕南移民搬迁、公廉租房、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社区建设,累计建设公租房234套、移民搬迁8幢296套;总面积2.6万平方米的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已经完成主体建设;建成投用的东区餐饮服务中心,解决了东区近50余户企业800余人的就餐难问题。后期将继续完善好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彻底解决企业员工吃住难题。2013年在五里镇朝阳村启动了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把123亩集体用地和农民承包地实行使用权入股,按照“确权不分地、分股不分房”的原则,将建设开发收益和商业用房交付农民合作社,房屋租赁收入和建设收益按股给村民分红,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支持园区建设的积极性。

三、探索三种模式,着力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

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坚持把标准化厂房建设作为集中区发展的重要载体,采用企业自建、园区自建、和引资“区中园”建设三种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全力加快标准化厂房建设。一是企业自建模式。对符合产业规划、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要求其按照集中区总体规划设计,鼓励企业自筹资金建设标准化厂房。截止目前,已有康兴物流、悠源食品、荣泰粮业等一批企业建成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二是园区自建模式。充分发挥园区开发公司作用,累计投资近5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25万平方米,吸引皓翔集团、海尔物流、芋硒王等50余户企业入驻;可实现年租金收入近3000万元。三是引资“区中园”建设模式。对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采取施工企业先行垫资建设,建成后交由园区公司统一管理运作,再按投资比例分红的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比如,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项目就是这种模式,该项目规划用地3374亩,建筑面积577万㎡,总投资153亿元,建成后可引进300家企业入驻,安排6万个就业岗位,年产值超百亿、年税收过10亿。目前,一期项目完成土地供给820余亩,在建的12幢近16万平米标准化厂房加快实施。现引进了闽泰、富乐康、斯贝亚等10余家服饰企业入驻,另有近100家鞋帽、床上用品、毛绒玩具、太阳雨伞、服饰箱包等纺织品客商正在洽谈之中。

四、疏通四大渠道,着力破解园区融资难题

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坚持把破解融资难题作为集中区加快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政府投资、银行融资、社会融资、债券融资等多种途径,千方百计破解融资难题。一是政府投资。区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亿元用于集中区发展。同时,组织相关部门积极包装争取项目,建立了园区发展重点项目库,将集中区重点建设项目全部纳入政府投资项目库,争取省市相关部门项目支持。二是银行融资。由园区开发公司牵头,盘活现有土地资产,将千余亩土地打捆包装,已经累计从各大银行贷款3亿元,全部用于园区发展。三是社会融资。积极鼓励、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及标准化厂房建设,对符合产业规划、发展前景好的企业,鼓励其自建自用标准化厂房;对有实力、有潜力的企业,支持其参与标准化厂房建设,建成后交园区开发公司统一管理,再按投资比例分红,实现互利共赢。截止目前,已有康兴物流、荣泰粮业、陕建PC等企业建成标准化厂房30万平方米。四是债券融资。通过与基金公司星创智融合作,成功发行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首支公司私募债券2.5亿元,一期5000万元募集完成,拓宽融资渠道。

五、建立五项机制,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坚持把优化服务作为集中区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完善各项服务机制,制定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使集中区成为工业企业发展的热土。一是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区政府建立工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汉滨区政府领导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破解集中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建立领导包抓机制。由区级领导牵头,各职能部门包抓,一对一解决入园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三是建立跟踪服务机制。工业集中区组成专门团队,对企业手续办理、征地拆迁等问题,全程代办,跟踪服务,积极为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四是建立差别化奖励机制。对入驻的小微企业实行“一年免、二年减、三年征”的租金优惠;对经营良好、就业多、信誉优的企业,可优先享有购买所租赁厂房的权利;对违约私自转租、外借或改变厂房用途以及签订入驻协议30日内设备未进厂或90日内未投产的,一律劝退;对签多用少、空置厂房的一律清退。对所有入园的工业生产型企业,优先申报陕南循环发展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苏陕协作专项资金等政策性扶持,成立区级资本运营公司,优先为企业提供财信担保及还贷周转金的使用。五是建立外部环境保障机制。由纪委监委、公安等部门组成环境保障工作组,并在项目建设现场设立公安执勤室和监察执法室,做好项目建设外部环境保障,全力营造优良投资创业环境。

下一步,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将按照本次大会要求,紧紧围绕“追赶超越、引领发展”总体要示,以创建省级标准化示范性县域工业集中区为目标,进一步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促进五里工业集中区加快发展,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