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九个图片 > 学习文件

学习文件

学习文件

从历史、全球和文化的视野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
发布时间:2019/11/1 浏览量:1748 分享到:

  科学发展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总结我国发展实践,深入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经验,深刻反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成败得失,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回答了在当代中国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也对新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入总结和高度概括

       从根本上讲,漫长的人类历史就是一个求发展、求进步的历史。不同的民族、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代实践着不同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观念。发展观念的不断更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成果和表现。重农主义、重商主义都曾经成为重要的发展选择,又陆续随着时代的车轮淡出历史舞台。16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特别是英美法德日等国家通过工业化率先实现了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局面。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与此同时,在资本的逐利本性的驱使下,利润至上的发展理念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277、275页)不择手段、不计后果、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成为其难以克服的内在矛盾。几百年来,尽管资本主义国家不断采取调节措施,但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始终无法根本解决。其一,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追逐利润,而不是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这就必然会导致生产与需要的矛盾,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其二,既然资本主义的发展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诸如社会公平、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问题并不在考虑之列,这就使得发展无法做到可持续,不得不通过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被动地进行“调节”。可以说,资本主义世界的间歇性的经济危机正是这两个矛盾的体现。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这种经济危机便不会消失。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只有把发展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联系起来,以人民的利益而非少数人的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才能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科学的发展思路。科学发展观正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发展理念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以往的发展理念的扬弃和超越。

        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系统把握和有力深化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已经走过了160多年的历程。在这一历程中,既有高歌猛进的辉煌,也有在逆境中曲折前进的低潮,其间充满着探索的艰辛。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引发了20世纪社会主义革命高潮,震撼并动摇了帝国主义的世界体系。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过国有化、工业化和集体化,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形成。应该承认,这个模式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也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的局限性和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单一公有和单一计划,缺乏动力和竞争机制;发展方面粗放经营,科技进步缓慢;结构方面比例失衡,产业落后。这些弊端使得苏联经济成为一种“短缺型经济”:在国内,日用消费品短缺,人民生活提高缓慢;与其他国家相比,经济差距越来越大。这些问题,再加上政治上高度集权、个人崇拜,执政党的党内腐败、思想僵化等等,导致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而苏共又没有及时对这些弊端进行改革,化解社会矛盾,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由此逐渐失去了自我更新的能力,终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了苏联解体的历史性悲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了重大挫折。

        与苏共不同,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始终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缺少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我们曾一度学习苏联的发展模式。但是不久,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强调要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取得了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同时也经历了曲折,走了弯路。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科学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创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一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和发扬光大

        2006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耶鲁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统筹协调、与时俱进、社会和谐等重要理念,正是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认为:“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因此可以说,千百年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念深入人心。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正是对中华文明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和谐共处,追求社会大同。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而且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孟子讲:“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之所以尽心就能够知性知天,就是因为天与人是合一的。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等,都是把“天人合一”作为一种至高境界来追求。科学发展观强调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国际上则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正是对中华文明“和谐”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中华文明历来强调思维的辩证性,注重统筹协调。《易经》深刻阐释了从整体上把握宇宙人生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也是一种整体思维。同时,中国传统文化还倡导中庸。儒家如此,如《论语》中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道家也如此,老子提出的不让事物发展到极端也是一种中庸。这样一种关于“无过无不及”、适度而合常规、反对用极端的办法处理问题的观念,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和行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思维的继承。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奋斗进取、革故鼎新。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就是这种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精神的体现。总之,科学发展观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沃土,在历史的传承中又凸显时代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科学发展观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意义重大

        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希望达到的发展目标出发,自主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一基本思想对于其他国家民族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这些都是唯物辩证法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和谐,正是世界各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同时,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而不是作为发展的工具,这对于转变那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观、实现长远发展、永续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借鉴人类文明积极成果,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积极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不懈奋斗。

互联陕西重点推荐单位更多>>